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存在的问题“七五”时期确定的现行东、中、区三大地带的划分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沿海、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划分演变而来的。该划分方案大体反映了我国宏观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基本态势,方案形成后,虽有一些微调,但基本格局变化不大。然而,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五个统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的方案,却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需要进行大的调整,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从总体上看,现行东、中、…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区域经济战略演进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概述了江苏区域经济地域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划分,对建国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进行阶段划分:均衡发展战略阶段、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阶段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阶段,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区域分类和轴线发展和21世纪前期以城市圈和产业带为核心的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3.
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划分,是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划分,是宏观区域经济结构发展均衡和差异的反映。“中部崛起”是统筹区域发展新思路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新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中部地处内陆腹地,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占全国10.7%土地,  相似文献   

4.
自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划方式正式出现在国家"七五计划"中,以此为基础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但是相对而言,这种区划方式仍然是一种较为简单粗略的划分方式,对省际空间结构、经济联系等考虑不足,因此分析区域经济问题可能存在系统性的偏差.本文试图引入新的区划方式,以田Iheil指数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并与三大地带区划方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说明采用更加细致且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区划方式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统筹区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言,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期分。目的在于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上,揭示一个大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和特点。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在宏观自然条件背景下(如与海岸线的距离、宏观地形、地貌以及地带性水热条件等),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镇分布密度以及宏观区域政策的制定等因素。按照这些因素,美国将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即大西洋沿岸到落基山脉以东的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梁晶 《经济论坛》2007,(10):10-13
一、我国区域结构划分的演变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区位理论被引入我国.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中心地系统理论等西方区位理论的引入,使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正式把全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如下表1所示.  相似文献   

7.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区域差异的测度与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创新在整个地区创新构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利用泰尔指数对三大地带1999—2005年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三大地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8.
如果按经济发达的程度将我国的区域经济关系划分成东、中、西三大块的话,那么东部地区是指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沿海各省区,西部地区是指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西各省、区、市,其余地区则是中部地区。东中西关系是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基本经济关系。东中西三大地带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比较优势,在区域分工和协作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东中西经济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正确处理东中西经济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目标的实现有着既现实又深远的影响。一、东…  相似文献   

9.
蒋清海 《经济纵横》1994,(12):28-31,69
论中国区域分工格局的重塑蒋清海一、中国现有区域分工格局的弊端我国区域分工包括三大地带间的分工、大经济区间的分工、省区间的分工和省区内的分工等层次。其中三大地带间的分工和省区间的分工最为重要并最具有现实意义,然而这两种分工在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已表现出...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东快西慢格局仍然未变;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和国际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格局的总体态势将是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从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岸带划分范围及其空间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作为海洋向陆地过渡的地带,是海陆统筹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国际上对海岸带划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对其范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把海岸带区域进一步划分为陆域腹地带、陆域支撑带、核心带、海域支撑带和战略带五大区域。同时,对中国海岸带空间构筑点线面的经济发展战略、海陆统筹下的交通战略及突破岛链封锁的国防战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企业应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构建了科学指导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从而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欧盟养老保险政策区域一体化先后经历了"社会保障对接条例"到"开放性协调机制"的统筹治理过程。直到目前,欧盟虽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只是努力协调并促使各国的养老保险政策渐进趋同,但其思路和经验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具有重要启示,其中,全面实施养老金的基础性国民待遇、养老保险关系转接中各统筹区域权责利益的明确合理划分、制度统筹中的"统分结合"以及渐进统一的统筹方式等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运用布局系数LQ以及顺序分布模型,从区域特色化角度考察了近10年来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区域分布和变动差异。我国第一产业分布的区域差异最大,并且在继续扩大,第二产业分布的区域差异在减小;东部地带第三产业分布更为集中,尤以三大直辖市的第三产业集中最快,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分布更为集中;东部与中、西部地带三大产业结构的差异尚在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新亚欧大陆桥作为我国继沿海、沿江经济地带之后的另一经济热点地区,正成为第三大经济地带,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改变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徐连经济带则是经济增长点中的重点区域,位于沿海、沿江、沿线(新亚欧大陆桥)的节点位置,如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陆桥的交通、流通优势,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徐敏 《经济前沿》2005,(2):20-24
新亚欧大陆桥作为我国继沿海、沿江经济地带之后的另一经济热点地区,正成为第三大经济地带,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改变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徐连经济带则是经济增长点中的重点区域,位于沿海、沿江、沿线(新亚欧大陆桥)的节点位置,如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陆桥的交通、流通优势,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新亚欧大陆桥作为我国继沿海、沿江经济地带之后的另一经济热点地区,正成为第三大经济地带,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改变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2l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徐连经济带则是经济增长点中的重点区域,位于沿海、沿江、沿线(新亚欧大陆桥)的节点位置,如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陆桥的交通、流通优势,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日本边远后进地区开发模式的反省和发展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本地区间的差异及各地区的社 会经济特点 按照普遍的分类方法,日本47个都道府县 被划分为收入水平高且对财政依赖很低的三大 都市经济圈,收入水平低且主要依赖财政转移支 付的边远(缘)过疏地区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 地带。以下是各个经济区域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发展战略,这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首次在我国进行的开创性实践。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中明确规定:“‘七五’期间以至90年代,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优先加速东部地带发展,西部地带暂时做好开发的准备,这就是当时国家的意志和决策。 实践证明,三大经济地带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  相似文献   

20.
基于锡尔系数的1995-2008年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旅游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选取1995-2008年中国各省域的旅游数据,对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从提高中国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和缩小三大地带旅游发展非均衡差异的层面提出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