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危机发生后,IASB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本文就预期损失模型进行简单介绍。并分析其优势和缺陷,最后就我国引入预期损失模型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ASB提出了以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作为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方法。本文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的背景、内涵及其应用上的困难,并对其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简要提出了当前我国对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3年3月发布了金融工具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提出预期损失模型三阶段的计量模式,本文系统介绍与探讨了该模型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以梳理预期损失模型的演进历程为切入点,从全局视角深度思考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以及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变迁,从整体上剖析其背后相关理论问题和复杂利益格局。同时,通过结合预期损失模型分析IASB在金融危机后修订会计准则方面的努力,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最新动态、理念以及国际趋同方向。最后,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实务操作、会计与金融监管方面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在中国实施的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金融资产减值是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重要一环,其核心内容在于准确计量金融资产价值的减少,进而客观反映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价值。为解决已发生损失模型减值计提过迟、过少的问题,IASB提出预期损失模型,为便于各企业理解运营预期损失模型,本文在深入比较现行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优劣基础上,详细介绍预期损失模型基本原理、理论模型及实际应用,并着重介绍预期损失模型的最新理论进展。  相似文献   

5.
6.
李洁慧 《上海会计》2010,(8):39-40,66
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规定资产减值的确认仅限于现在已发生的损失,不包括预期信用损失,使得贷款人存在高估利息收入的可能。因此FASB和IASB提出将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作为从会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之一。预期损失减值模型是贷款信用损失衡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有助于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减缓顺周期效应,将在会计理念上和银行实务上带来极具争议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金融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呼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改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共同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小组(FCAG),联手启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进项目。2009年6月25日,IASB就金融工具减值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发布征询信息,于11月5日发布《金融工具:摊余成本  相似文献   

8.
贷款减值理论基础可以从资产内涵、会计目标、稳健主义和风险量化管理理论四个维度来分析。贷款减值不仅是一项会计实践,也事关金融监管与稳定。现行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同现代企业估值模型具有内在一致性,但减值确认存在滞后性。预期损失模型旨在前瞻性确认贷款预期损失,消除亲周期性影响。研究表明:预期损失模型对预期改变非常敏感,也无法彻底解决现行模型的亲周期问题;中国目前的信贷商业环境尚不支持预期损失模型的理论构建基础。预期损失模型仍未覆盖贷款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未来预期会被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模型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2013年3月7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减值(征求意见稿)》,向全球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预期信用损失的一般减值模型,以更好地反映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本文将就该征求意见稿发布背景、新模型内容以及实务影响等进行解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敏 《新会计》2024,(1):54-56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以后,金融资产减值由已发生损失模型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相较于简单的账龄分析法不仅参考历史信息,还要考虑未来预期,更加先进、科学、合理,但也更加复杂和抽象,如何设计并应用可操作的应收账款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某企业为例,简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应收账款减值中的应用,分析其产生的影响,以期为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金融工具准则于2017年3月由财政部发布,要求不同类型企业分批实施。截至2021年1月,我国包括境内、境外上市企业及非上市企业,金融企业及非金融企业均全面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基于此,文章对比了新旧金融工具准则关于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相关规定,分析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带来的变化及挑战,着重开展了新金融工具准则下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审计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因其减值确认的滞后性受到业界的质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适时推出预期损失模型,旨在前瞻性地确认贷款预期损失,缩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标准与现行会计准则间的差异。本文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维度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展开探讨。研究表明:预期损失模型在减值准备金确认时点上具有先行性优势;当金融资产存续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新增金融资产影响趋于稳定水平时,预期损失模型在减值准备金计提的总量上与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计提金额将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3.
关于IASB发布的金融资产减值“预期损失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1月15日,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金融工具项目第二阶段的《金融工具:摊佘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针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提出了以预期损失为基础的新减值方法。根据该征求意见稿,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的初始账面金额,  相似文献   

14.
石盛林 《金融会计》2010,(11):13-19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观点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助推了本次金融危机的扩散和恶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的冲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启动了《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5.
姜超英 《中国外资》2022,(14):133-135
预期信用损失法已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随着监管法规和要求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商业银行应持续加强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内控管理、不断优化模型应用,充分发挥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逆周期性作用,提升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6.
17.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阵痛至今仍在延续,按照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会议提出的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9年4月宣布加快改进金融工具准则的步伐,该项目在IASB方面被称为"替代IAS39项目"。作为第二阶段工作的组成部分,IASB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了征求意  相似文献   

18.
陈洁 《金融纵横》2020,(1):45-53
对于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银行业而言,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已发生风险计提减值的方法,更给银行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本文结合中小银行实践,具体阐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建设思路和应用,并对未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完善提出展望和建议,希望对未来中小银行在模型运用及风险管理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如何通过制定有效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来影响银行信贷行为,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策当局亟需解决的难题。鉴于此,本文利用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准则改革——2018年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否及如何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过度增长。研究发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可显著降低银行信贷过度增长,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机制分析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主要通过充分性效应和及时性效应两条路径作用于银行信贷过度增长。进一步的分析则表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于以权重法进行资本计量的银行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而言,其抑制信贷过度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本文丰富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经济后果的有关研究,为会计准则制定与金融监管政策调整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的正式发布,使得金融工具减值的评估方法由已发生损失法转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法。从理论上说,这一金融工具后续计量的新规定能缓解银行业顺周期性问题,符合审慎监管的理念。然而,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面临的情况不同,新规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尚未可知。本文以中国目前已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A股上市银行作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减值新方法的实施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缓释了顺周期效应,有利于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但同时也给外部审计带来了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监管机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