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山东省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指出山东省在全国属于能源储量比较丰富、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但是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而且从总体上来说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的要求。同时,提出了能源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即能源的多样化与可替代化是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加强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能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消费方式是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贵州能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能源发展评价是实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工作,只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保障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贵州能源的实际现状,选择能源与经济、能源供需、能源结构、能源与环境、能源效率5个因子构成能源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爱芹 《技术经济》2008,27(5):78-83
首先评论了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能源、经济、环境三元发展系统体系;然后构建了以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4个子系统为基础的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并以此为依据,以3年为一个周期,对山东省能源经济2000-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评估,并将其与全国的平均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最后根据评估结果给出了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开发与节能并举的节能优先战略、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建立能源经济预警机制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相关的文献的最新研究进行梳理,从能源经济区域范围共同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全要素分析、能源发展关联关系与替代关系分析与能源、经济增长的波动效应建模分析这五方面进行研究综述,认为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个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必须综合研究这三者的动态机理.  相似文献   

5.
以生态经济哲学为研究逻辑,认为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协同机制。构建了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框架,认为能源技术创新的能源效率系统与能源消费系统是构成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子系统,必须整合两者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机制才利于能源经济系统的良好运行。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是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任务。发展现代能源经济主要是为了破解当前中国能源经济面临的四大现实困境,包括环境污染困境、供给安全困境、经济效益困境以及驱动发展困境。现代能源经济的本质是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中国现代能源经济正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可以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替代、做大做强能源产业链、打造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园区等方面发展现代能源经济。  相似文献   

7.
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燕娜  朝霞  孙育强 《经济师》2005,(10):21-22
文章首先从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构建了以能源利用、环境、经济和社会为基础的四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然后根据所构建的评估体系对我国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上个世纪以来,能源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能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就想尽办法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合理的调整能源结构,减少能源的不必要的浪费,保证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我国能源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78—2008年山西省的GDP、能源供给、能源消费的数据,对山西省经济增长和能源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能源供给总量均对GDP具有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山西省能源消费和能源供给一起构成了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单向推动引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生产总量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最后,提出了发展山西省能源经济及探索循环经济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能源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而能源价格形成与能源价值构成密切相关。本文结合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成果与能源经济环境的变化,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观,从物理哲学、能源需求、能源交易与虚拟价值理论的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维度的能源价值容介态体系,为能源企业管理以及能源价格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本文首先对虚拟经济理论、实证研究和思辨以及虚拟价格文献的最新研究发展给出了分析;其次对其在能源虚拟经济的应用从能源期货市场、能源价格等不同层面进行了述评.该述评为能源虚拟经济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拓广了视野.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以低排放为主要特征。浙江省的经济快速发展极度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消费,而其消费带来了巨大的碳排放,为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障碍。文章基于减排角度,在分析浙江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三类指标衡量了浙江省低碳发展水平及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并从减排角度提出了提高浙江省低碳发展水平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减少对化石等高碳型能源的需求,增加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低碳型能源的生产与消费,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这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为:提高对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组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建立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与法规。  相似文献   

14.
依据循环经济理论,结合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明确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德尔菲法等科学方法,借鉴矿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循环经济系统的“灰色性”特点,建立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绩效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评价模型对某煤矿2006-2010年循环经济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既体现了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又体现了与理想标准的差距。因此,煤炭企业应挖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点,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体系结构出发,提出了河北省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苏建军 《技术经济》2009,28(7):73-76,108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测度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了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在波动起伏中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看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确定旅游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应"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雾霾天气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关于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世界各国能源和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建设低碳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方面仍处于薄弱的状态,在建设低碳经济过程中,我国应当构建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以确保其健康发展。基于此,从低碳经济多角度对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基于能值分析的江苏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态势及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能值分析方法可同时定量研究生态经济系统中环境资源与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因而对合理评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订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江苏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近20年来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实现江苏生态经济系统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和贝叶斯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使用2006-2009年相关数据,对河北省136个县市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县域经济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在不同次区域间表现出很大差别,而在同一次区域内则差别不大,同一市域则差别最小。据此指出在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统筹上,应以次区域为单位进行外部协调,以地级市为单位进行内部协调。在总结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河北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