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同时伴随着经济衰退。通货紧缩的形成,既可能是货币供应量不足,也可能是货币供应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力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我国当前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水平,已经出现通货紧缩,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是货币供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根据对我国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通货紧缩仍在持续,表现为价格持续下跌,失业率上升及经济增速放慢(低于潜在产出水平)。通货紧缩为何长期持续,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通过分析劳动、商品和资本市场微观行为,认为:通货紧缩时期在劳动、商品和资本市场上,因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从而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的深度,劳动力市场上效率工资的存在造成失业增加,工资成本反而下降;高等教育普及使原有文凭结构的信号传送功能弱化,近使人们追求更高学历层次,并为之增加储蓄,减少了即期需求;商品市场上厂商之间博弈会形成折弯的需求曲线和价格粘性;信贷市场由于银行风险厌恶程度增加,信贷配给更加严重;债券市场因代理人问题出现萎缩;中小企业融资也因各层级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程度差异,形成低层级融资均衡,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投融资不足。  相似文献   

3.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的过程.关于通货紧缩的原因,主要有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加利·西林的14因素论和克鲁格曼的有效需求不足论等.关于通货紧缩的危害,主要有凯恩斯的社会生产低效论、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失效论和佩里的相对固定支出成本增加论等.  相似文献   

4.
西方经济学家以“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货币紧结论、金本位制论、联系汇率论、结构论等阐述通货紧缩的起因。从其本质来看,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从触因来看,通货紧缩是宏观调控与经济运行失调的产物。我国的通货紧缩有其特定原因。长期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是通货紧缩发生的产业结构原因;1994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幅和货币流动速度的下降,是通货紧缩发生的货币原因;政策调整滞后及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是通货紧缩继续发展的政策原因;经济体制转轨过渡,是通货紧缩发生的制度原因;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趋势是我国通货紧缩发生的国际背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民经济出现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亏损是导致通货紧缩的微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的“健康指数”近来颇受外界关注,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两个月下跌,引发一些机构对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目前中国的CPI依旧处于正增长的状态,只是增速有所放缓.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并未出现通货紧缩.事实上,防范通缩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主要以消费逐渐取代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要发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目的就是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这虽然是一个长期、持续、渐进的过程,效果不会立马显现,但却是一个本质性的作用,一旦各个领域消费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所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是货币与实体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通货紧缩在给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契机。国家通过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与中长期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通货紧缩趋势必将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自2008年10月开始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迅速转变。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进入全面通货紧缩状态,但通货紧缩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在工业生产领域有所表现:通货紧缩导致企业投资不振、收益下降,并增加了企业债务负担;同时,通货紧缩也大大抑制了居民消费和出口。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的内在原因在于其自身投资需求、消费需求都趋于萎缩,因此,防止中国出现严重通货紧缩的基本思路是“扩大需求、改善供给”。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再次出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下跌、通货紧缩再度抬头的现象,其直接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广大农村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根源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国两策”。消除通货紧缩,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9.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它主要反映为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流通量持续下降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跌.它能使实际产出水平和潜在产出能力之间的“产出缺口”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危害很大.它能使投资热情锐减、实际信贷利率上升,从而使企业利润下降、生产经营困难加剧、职工失业增加,由此又收入减少、抑制消费需求,以致投资和消费交互影响、恶性循环,并造成进一步加剧企业的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促使银行呆帐急剧升高、加剧金融风险.如果还存在国际性的通货紧缩,则将会使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关系趋于紧张.  相似文献   

10.
"早期哈耶克"认为,1929年经济大萧条是政治当局通过扩张性政策延长繁荣和阻碍通货紧缩的双重错误导致的,持续的物价下跌是由工资和价格粘性决定的。"后期哈耶克"反对凯恩斯主义,他部分地改变了自己关于导致1929年"大萧条"的原因及应采取对策的观点,但未改变信用操作是引发危机原因的看法。改变的是其关于二次衰退,即危机持续及恶化的思想。哈耶克认为,最重要的教训主要是经济繁荣时期就必须防止经济危机,等等。  相似文献   

11.
1997年下半年初露端倪的通货紧缩至今已近丙年,初始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在于我国是否出现通货紧缩,如今通货紧缩出现已为各界所认可,焦点问题也转为如何应对通货紧缩了。文章通过对当前通货紧缩表象、危害及原因的探析,提出了治理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通货紧缩会不会结束?过去很多年,我们都已经习惯在通货膨胀下生活,然而这几年遇到了通货紧缩,物价连续下跌,市场需求不旺,消费减少。发生通货紧缩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的收入预期是紊乱的。这跟1994年以后的宏观调控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宏观调控的政策是对的,但...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困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是通货紧缩。政府为押制通货紧缩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但效果并不明显。本通过公众预期心理,经济体制,政策运用机制,财政,信贷等制约宏观政策效果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治理通货紧缩应进一步实施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货币投放速度放慢 ,这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已呈现出通货紧缩的特征。通货紧缩不仅遏制了需求 ,而且制约了供给 ;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通货紧缩无疑是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压力。本文在研究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探讨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合理地选择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与协调来治理通货紧缩 ,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发生了通货紧缩,只须看物价总水平是否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即可。导致我国发生通货紧缩的原因。既有国内方面的原因,即宏观政策、经济体制和改革进程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国际经济大环境方面的原因。对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效益分析,应区分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区分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降息的难题     
面对通货紧缩,降息是为数不多的有效手段之一。频繁使用这一手段总能有效吗?为什么还要再次降息?降算会有多大空间?其作用会不会发生“边际递减”?这些都需要从对降息的客观效果、降息的困难与出路的认真分析来寻找答案。这样,才能适当地利用降息手段来有效地应对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货币投放速度放慢,这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已呈现出通货紧缩的特征。通货紧缩不仅遏制了需求,而且制约了供给;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货紧缩无疑是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压力。本文在研究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合理地选择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与协调来治理通货紧缩,以促进我国  相似文献   

18.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克服通货紧缩的重要政策措施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阻隔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果被削弱。  相似文献   

19.
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 ,要治理当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通货紧缩 ,就必须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我国目前融资格局不变 ,企业微观经营绩效没有改进的情况下 ,极有可能会弱化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效应。因此 ,既治理通货紧缩又控制金融风险的最佳出路就是加快企业和银行微观经营机制建设。在产权改革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 ,重塑企业和银行的微观经营机制应着重于“硬化”企业和银行的预算约束 ,解决“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97年以后,为了制止通货紧缩,我国实施以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着一些阻碍货币供应量扩张的结构性因素,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受阻,降低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