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关静 《中国房地产》2006,(10):69-71
从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去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表明了党中央对于社会公平问题更加重视。的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果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必将制约社会效率的提高。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行社会保障。具体到住房领域就是通过政府实行住房保障,解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解决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收入分配领域里的公平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且在分配公平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必须正确看待我国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王朝红 《民营科技》2007,(5):199-199
社会公平是一切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高校扩招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4.
“公平与效率”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话题。特别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出,引发人们对公平理念的重新思考:如果公平志效率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两是否以可兼得?坚持效率优先,是否意味着提高效率,就将牺牲公平?只有不公平,才会有效率?提高效率是否就等于要拉开收入差距?坚持效率优先,如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如何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可以说,直到目前,这场争论仍然在进行中。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现象丛生,是导致社会冲突的原因之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人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人的平等,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正在形成新的社会共识。刘国光教授说,现在是到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的时候了。[编按]  相似文献   

5.
陈钊 《民营科技》2007,(5):82-8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国在促进社会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现阶段社会上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藉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进程中,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民族振兴的基石。本文从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了当前社会存在的教育不公的现象,并对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和实现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谭蕊  王东平  张宏辉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6):169-170,176
文章对税法公平进行简述。我国目前税法学界多照搬西方税收公平原则,直接将其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是片面的。实际上,税收公平原则仅是一项经济上的原则,法律上的税法公平原则不仅包括税收公平原则所揭示的税负公平,还包括征纳税公平和用税公平等多方面内容,最终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8.
杨森 《活力》2007,(4):61-61
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分配上的公平。从政治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保护人民基本人权,保障社会多元化、防止社会分裂化;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调节各社会成员间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缩小社会收入贫富差距;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9.
税负公平是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统一,实质公平要优于形式公平,税负的实质公平要考虑纳税主体的“纳税能力”,对纳税主体的不同情况诸如获得收入的成本,家庭环境进行区别对待,对纳税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所需予以扣除,以维系婚姻家庭存续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纳税的主力军,社会公平感是影响大学生纳税遵从度的重要心理因素。本文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运用t检验验证了教育机会公平、就业机会公平、贫富差距减少、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保险公平及司法公正均有利于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纳税遵从度;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是历史与现实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它是理想与现实的高度统一。从人的发展阶段看,追求社会公平必须基于而不能超越现实阶段。从人的发展本质上讲,要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坚持理想,使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做大社会财富“蛋糕”的同时,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分配是否公平,对社会制度变革和社会秩序维护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从实现平等就业、完善收入分配、推动改革成果等三个环节,对如何真正实现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蛋糕”,体现社会公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之目标的同时,企业也应将追求内部公平与和谐提升到突出的战略地位。然而,组织内公平分配到底有无规律可循?企业又如何把握公平,维护组织和谐? 针对上述一系列企业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期栏目特邀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新建教授就其作出相关的剖析与解答。[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追求适度公平是以推动社会和谐为己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底线公平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责任分工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形成柔性调节机制,既增进社会福利,又推动经济发展。以适度公平为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不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看,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种福利,一种经济制度,它还是一种责任体系,一种道义承诺,一种社会架构。  相似文献   

15.
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任何社会部追求的两大目标,而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进行效率与公平的选择,这是长期困扰经济学界的一个难题。在我国,随着改革的推进,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日趋扩大。虽然,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分配两极分化因所有制的差异而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但是,它也将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此效率与公平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决策者们的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效率优先”,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兼顾公平”。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效率与公平的结合点在哪里?二者如何有机结合,发挥作用?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公平是现代社会首要的和基本的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社会保障正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调节器、润滑剂。现阶段全国有1亿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现在还游离在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这不仅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有违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7.
陈黎 《乡镇企业科技》2010,(36):134-135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经济公平包含实质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过程公平的语义接近公正,结果公平倾向于平等。经济活动的公平可以分为交换公平和分配公平。前者通过市场规律的作用贯彻,后者既有市场作用的成分,也有非市场的矫正。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一方面存在于追求效率带来的环境破坏之中,另一方面产生于经济效率机制本身具有的拉大收入差距的内在本性。这一本性与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密切相关。收入差距的适度,是经济公平的标志,也是平等的准确定义。历史上,平等具有脆弱性,极易被不平等的势力及观念所摧毁。经济正义是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的契合,也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王保和 《财会通讯》2009,(1):159-159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双重性决定了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在技术层面,通过科学的组织财务活动,提高生产效率;在社会属性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注重社会公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集中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因此,深入研究效率与公平及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对于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殷文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4):108-110,F0003
本文将教育公平问题放在郊区化这样一个动态视域下予以考量,从布尔迪厄的社会区隔理论出发,论述郊区化进程动力机制和“意外后果”对教育公平获得的影响,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对郊区化进程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唐莉雅  陈妍 《活力》2006,(4):45-45
税收公平是一个国家税制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税制体系中,有些税种的主要功能是筹集政府收入,有些税种的主要功能是调控宏观经济,而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以“初次分配讲效率,再次分配讲公平”的思想深入人心。个人所得税参加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公平思想表现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建设方面,就是更要坚持税收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