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小兵与邱立新两位博士联名在2013年第12期《软科学》上发表题为"我国城市能源消费与城市化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一文,认为,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个城市的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同的,在青岛、潍坊和日照3市,能源消费成为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原因,而威海市的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近代工业的兴起推动了近代城市化。在这次城市化中,既有新兴的城市,也有传统城市的转变。城市类型不同,其制度变革的动因及路径也不同,制度转变的模式也不同。因此,在城市土地管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制度变革模式。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商业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产业结构、自身定位等因素关系密切.过去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等物质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越来越受到自然资源禀赋和城市生态环境友好要求的制约,经济增长主要受到技术进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三要素的推动,因此,现代城市商业竞争力的提升将最终依靠以人力资本聚集为基础的技术进步、知识创新等方式.本文阐述了人力资本的聚集因素与路径,系统分析了人力资本聚集与城市商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促进城市商业竞争力的提升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经营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本文选取上海、广州、青岛、沈阳、西安和昆明六个城市作为实验样本,探讨了GDP与银行业经营指标的相关性;并从另一个层面探讨了银行利润与城市宏观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可发现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关键银行指标以及对银行业经营影响最为明显的城市经济指标,对城市经济体系调控、银行业经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大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经济带之一,其发展不仅关系东北经济的振兴,对全国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城市发展方面着手,分析了哈大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心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几个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功能调整与定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波核影响及其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产生的过程就是经济核通过经济波对区域内其他经济体进行辐射而发生影响的过程,经济波辐射强度的差异形成层次不同的城市个体,在受经济核影响的区域内由于距离经济核远近不同而形成不同水平的中心性影响强度,在经济波的影响下城市个体通过经济的和空间的联系形成城市体系。排除政府干预,城市外围空间的扩展过程遵循经济规则,在谋求效用最大、实现地租均衡以及边际比较中形成城市的外围扩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筛选构建城市韧性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011年-2022年山东省城市韧性水平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剖析了城市韧性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阻碍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建议应大力推动互联网发展水平,加快高效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利用先进技术和数据应用提升城市的韧性;加大对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支持,推动多元产业发展,降低对某一特定行业的依赖,以减轻单一因素对城市韧性的负面影响;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市有利条件,补齐各自不足,助力城市韧性水平与数字经济水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运用截面数据回归对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的结论显示: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具有不同的增长水平,城市经济增长也存在"中部塌陷"问题.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密集度、对外开放程度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城市化各种问题中,自然资源短缺与人居环境脆弱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中央也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试点作为改革探索途径,而解决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在内的环境与经济的冲突这一对矛盾,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系统分析评价经济与环境的内在冲突,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其冲突的解构理论,该理论以不同的解构模式来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型的冲突,并结合实证检验及运用调整,以尝试在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过程中,探索解决经济与环境冲突这一根本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城市化各种问题中,自然资源短缺与人居环境脆弱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中央也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试点作为改革探索途径,而解决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在内的环境与经济的冲突这一对矛盾,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系统分析评价经济与环境的内在冲突,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其冲突的解构理论,该理论以不同的解构模式来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型的冲突,并结合实证检验及运用调整,以尝试在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过程中,探索解决经济与环境冲突这一根本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研究中将土地看作与资本、劳动同等的生产要素,基于湖南省13个市州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土地要素对湖南省各市州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要素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表明,土地要素的产出弹性为0.4036,其对湖南省城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6.93%,且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研究表明资本依然是推动湖南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劳动力的贡献较低,反映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全要素的贡献仅次于资本的贡献。针对相关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当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对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经济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城市规模、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效率呈现正相关,而产业结构比与城市经济效率呈现负相关。要将武汉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发挥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缩小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  相似文献   

13.
清明上河园自建成以来与开封市之间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在两者的互动发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城市对主题公园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主题公园对城市发展推动不足的问题.开封市要从提升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等来推动主题公园发展,清明上河园也要从提高经济带动力、形象影响力和文化推广力方面加大对城市的价值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以1998-2010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市辖区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A.Ciccone (2002)提出的模型,估测了江苏省各城市的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而后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实证分析了城市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的关系.结果显示江苏省苏北地区城市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密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其城市生产率对经济密度的影响弹性为13.5%,从而验证了该地区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而苏南地区城市生产率对经济密度的弹性为-3.9%,表明该地区城市集聚经济的负效应出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产性、生活性、社会性基础设施来界定我国的基础设施指标,运用两变量VAR系统实证分析了1978~2004年福州市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州市城市经济增长与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正向协整关系,但与社会性基础设施具有负协整关系.但我们从方差分解中也发现,社会性基础设施对经济的作用日益强大,成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与培育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经历了从行政划拨配给制度、土地批租制度、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到城市土地供给宏观调控制度的演变.其演变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推动,受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变迁影响,表现为土地产权的调整.深化改革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需要正确处理好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好好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出村入城的新市民安居乐业引致巨大生活生产方面的金融需求,这对银行消费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国内大循环和共同富裕战略推进等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择2016-2019年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新市民与银行消费金融间的内在关系,并着重探索了数字普惠金融和城市分级的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第一,城市新市民增加显著带动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增长,且对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和信用卡等细分消费金融存在不同影响;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对银行消费金融有积极作用,且强化了新市民与后者的正向作用,但子维度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的作用存在明显不同,即呈现依次减弱的趋势;第三,城市层级越高,银行消费金融发展越好,但高城市层级却制约了新市民对银行消费金融的积极作用。因此,基于新市民和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意义,以及当前金融服务新市民的发展趋势,银行和政府等各部门需要提高认识和站位,积极利用科技赋能,加大对新市民安居乐业增收等需求的支持力度,共同营造新市民幸福生产生活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业支持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困难是:贷款在行业和企业集中度高,风险集中;当地银行规模小,授信有限;国家压缩产能过剩行业和加大节能减排带来的信用风险.本文建议:财政、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应配套支持经济转型,降低银行风险;应建立接续产业资本金拨付和扶持基金制度,处理好地方比较优势和产能过剩的关系,适当调整对转型城市的信贷政策;对转型城市的银行内部考核给予适当容忍.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三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经济国际化日益增强的世纪,也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加快发展的世纪。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波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经济建设、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步伐;在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智能城市”,即高度信息化和全国网络化的城市将矗立在世人面前。国际化都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已成为国家与地区参与国际竞争,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基地。21世纪城市将是经济、技术、环保、人口变化和人类创造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也是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化系统的结合,其发展将呈现三大趋…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的集聚产生众多城市,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形成城市网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可能带来集聚经济或集聚不经济,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城市生产效率的机制不同,因而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并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城市可以“借用”网络内其他城市经济集聚的外部性,但其生产资源也可能被“集聚”到其他城市,因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借用规模效应”和“集聚阴影效应”两种反向机制;城市间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借用规模效应”和“集聚阴影效应”的发挥,而产业功能互补性的增强会强化“借用规模效应”和弱化“集聚阴影效应”。以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为样本的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MAR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而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城市网络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显著负相关(“集聚阴影效应”强于“借用规模效应”),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强化而城市功能互补性的提高会弱化这种负面效应。在城市群城市与非城市群城市层面,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但对非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群城市和非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且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功能互补性的提高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十大城市群层面,产业集聚外部性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多样化的异质性。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城市间的产业分工,提高城市功能互补性;城市群发展要注重改善内部交通条件和产业分工,并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非城市群城市应找准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定位,与其他城市形成合理分工和功能互补,并改善交通通达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