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力,是坚持共享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福建省五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数据,从社会性别意识和女大学生个人性别意识两个层次,探讨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性别意识和个人性别意识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平等的性别意识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另外,社会性别意识对客观测度的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更为显著,而个人性别意识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观测量作用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王萍  张敏丽 《现代商业》2012,(27):216-217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信度上强于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专业水平、语言学习和沟通能力以及阅读写作能力上优于男大学生。导致这一性别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生理构造、兴趣爱好、家庭培养、性别的社会角色定位的不同和性别歧视的存在,因此建议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父母要弱化家庭培养的性别差异,而高校则应该建立灵活的教育机制,通过各方的努力从而缓解由于就业能力差而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袁妙彧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3):120-121
就业压力过大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女大学生自我评价较低,女大学生及其家人承受更大的就业心理压力;男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中去,促进大学生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整体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成为高校及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剖析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就业政策、法律制度、经济成本等因素。要想破除就业性别堡垒,需要人们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平等意识;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女大学生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就业竞争力等对策来解决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教育长期追踪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求职就业中所呈现出的性别差异,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社会资本存量、尤其是自致性社会资本存量并不低于男大学生,她们对于社会资本的利用程度也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社会资本对男女两性就业的影响体现出明显差异.相较于女性,社会资本对男性就业发挥更大作用.刻板化的性别意识会阻碍社会资本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从而难以缩小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只是一般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就业问题以外,还有可能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的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的整体就业处于严重又复杂的时期,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十分严重,造成的很大的就业压力。虽然,这种“问题”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需要接受的。可是,“难”在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不平衡引起对女性的各种排挤,性别问题使女大学生面对了困境。没有工作经历的高校女大学生,如何才能解决职业发展与规划难题,成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已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王晓明 《商》2014,(8):242-242
性别平等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是政府责任的应有之义。本文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在阐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基础上,探讨政府应该从社会意识、法律政策、舆论导向、高校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使女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刘秀蓉 《商场现代化》2014,(14):193-193
本文对如何对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以便达到让大学生落实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育自身的创业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的思想引导问题,高校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教育,为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奠定道德基础;强化能力意识教育,为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奠定工作基础;强化执行意识教育,为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奠定作风基础。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政府、学校和大学生个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着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健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充分和学生个体就业能力培养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最后,提出从地方政府加强政策的引导和制定、高校建设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意识加强等可行性方案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品牌》2014,(10):114-115
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日益普遍,性别歧视成为造成许多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以男生居多的工科院校内,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更为明显。本文针对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弱势,提出构建内涵自我、高校、政府与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式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积极响应2020年全面脱贫和教育扶贫的号召,本文对山东省贫困地区大学生展开就业意愿调查。在调研收集一手数据后,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量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贫困地区大学生自身存在就业信心不足、就业心理压力大、对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了解程度低等问题。贫困地区大学生在就业意愿方面表现出愿去沿海开放城市工作,追求广阔发展空间等意向。究其原因,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难与自身素质、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有关。对此,本文对贫困地区大学生自身、高校、企业、政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冯光 《北方经贸》2008,(5):151-15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日益凸显,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并贯彻实行。其次,学校应坚持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和谐,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并推行全新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再次,家庭应担负起相应的职责。最后,大学毕业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刘舒榕  林知  荆阳 《商》2014,(31):30-31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政策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着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稳定,这已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重视。在此情况下,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扩招的成因与结果以及大学生就业现状,探讨高校扩招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一些制度改革的建议,以期帮助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含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意向的作用和利用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以期高校重视培养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15.
从和谐社会构建的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亟待解决,目前,女大学生存在就业成功率低,就业水平不高,社会歧视以及自身不足等问题,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就业歧视的原因,相应的提出一些的对策,希望能为缓解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1)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进一步增加,一线城市对毕业生落户政策的紧缩。高校应届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回原籍就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究其原因,除了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也成为重要因素。此外,高校毕业生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逐渐形成;大城市意识淡化,自身定位趋于合理;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自主创业意识逐渐增强也是大学生回原籍就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所采取的对策之一,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大学生在数量上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心愿,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学校能够取得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状况出发进行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13被成为"最难就业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数据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造成该问题的具体原因,并对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提出我国解决大学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为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生就业服务系统;帮助转变就业观念;创造和维护更符合市场竞争要求、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20.
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凸显,已成为高校乃至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政府应加大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健全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为女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和提供社会保障,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女大学生自身也要增强就业竞争力,积极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