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针对铁路行车组织在停止基本闭塞法,改按电话闭塞(停基改电)的行车方式中存在的作业方式繁琐、运输能力降低的问题,根据路票的实际使用情况,分析了路票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由于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和通讯系统的发展,路票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取消路票,改进“停基改电”条件下的行车组织办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
闭塞方式选择是铁路设计研究中主要技术标准之一,与运输组织紧密相关.简介单线铁路各种闭塞方式的含义,对单线铁路的半自动闭塞、自动站间闭塞、自动闭塞等方式下可采用的运行图方案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不同闭塞方式适应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单线半自动闭塞区段目前普遍采用的设备情况,分析现行行车办法对运输安全和效率的影响,通过对设备特征和安全保障进行分析,提出在出站信号机故障、出站信号开放后轨道电路出现红光带或道岔定反位失去表示等非正常情况下,如其他设备正常,可以不改用电话闭塞法而使用原进路及原闭塞方式行车,同时改用黄色许可证作为列车占用区间的行车凭证。  相似文献   

4.
铁路枢纽地区车站行车组织的难点在于枢纽设备的特殊性与《技规》、《行规》普遍规定之间的矛盾。根据枢纽实际情况制定特殊行车办法,是在保证行车安全基础上,提高运输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路票作为行车凭证,行车效率很低。因此,提出了以塑料材质的路牌显示来代替路票。同时对路牌的设计、使用和优缺点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移动空间闭塞、移动时间闭塞、完全移动闭塞3种移动闭塞模式,模拟讨论了3种模式下的列车延迟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初始延迟时间下,完全移动闭塞模式晚点列车总数最少,总的列车晚点时间最小;移动空间闭塞模式晚点列车总数最多,总的列车晚点时间最大。  相似文献   

7.
路票是非正常情况下列车占用区间的凭证,由于存在降低通过能力和威胁人身安全问题,建议以站车录音设备取代现行路票,司机与车站值班员通过录音传达与复诵命令,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保障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8.
电话闭塞法作为轨道交通的一种基本的闭塞方式,其作业流程已相对成熟。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管理者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电话闭塞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有学者论述了制订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标准的必要性和迫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重载铁路普遍采用固定闭塞,列车追踪间隔较长且基本达到当前闭塞制式下的极限,而移动闭塞可以大幅度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因此根据我国重载列车运行特点,结合道路车辆跟驰理论,从工况选择的角度,分析建立基于移动闭塞的重载列车追踪间隔模型,并借助AnyLogic软件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合理可行;出站和到站的列车运行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大于区间内的列车运行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在考虑列车工况选择时,若前后列车均采取常用制动则最小追踪间隔时间更短。本次研究为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提高重载铁路运输能力提供理论思考,也可为基于移动闭塞系统的重载列车自动驾驶做出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计轴自动站间闭塞和调度集中设备概况,针对这些技术设备在青藏铁路哈尔盖—格尔木间的应用,论述了相应的行车组织对策,并根据目前的有关规章要求,对计轴自动站间闭塞方式和调度集中作业提出了应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达成线成都—遂宁单线半自动闭塞区段为例,通过计算机编图软件模拟分析,研究了在繁忙时段连续开行高等级旅客列车对全段通过能力和旅行速度的影响。总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等级列车的连续开行对全线通过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对高等级列车连续开行采用不同时间间隔时,在列车速度、扣除系数等指标的影响方面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结论。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具有日常行车密度低、突发运能需求高、沿线自然环境恶劣、维护成本高等特点。在分析目前青藏铁路增强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运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青藏铁路行车密度较低的特点,制订低密度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目标,提出青藏铁路低密度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分析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列车定位、宽带无线信息传输、移动闭塞、列车完整性检查、智能调度集中、列车自动驾驶等低密度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以达到降低系统部署和运营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提升运输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南疆石油化工、矿产、煤炭及林果产业的迅速发展,南疆铁路西段的运输能力难以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西延线运输需求分析,提出压缩列车运行时分,延长股道有效长,增设会让站,调整列车运行图,改造现有信号、联锁、闭塞设备,减少旅客列车扣除系数,修建双线等扩能措施,并给出有关分析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