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政府就业系统仍然主要吸收来自城市的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采取的是相对歧视政策,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受到严格的限制,因而对于在政府系统就业的一般型人力资本,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机会对其造成就业上的压力和威胁。对于在市场系统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一般型人力资本,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涌入则会对其形成就业的压力。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增加了这类职业中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然而,非正规就业是由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就业模式,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再加上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因此,必须通过构建一系列支持体系规范和引导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获得较犬的发展空间,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然而,非正规就业是由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就业模式,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再加上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因此,必须通过构建一系列支持体系规范和引导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是否遵守最低工资标准,将劳动部门分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微观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Multinomial Logit模型,本文实证研究了2004年以来,最低工资对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每提高1%,正规部门工资会增加0.5%,非正规部门平均工资下降统计不显著,而处于最低工资线附近的非正规部门劳动者工资下降0.77%;最低工资提高使得失业者向非正规部门流动,而非正规部门劳动者向正规部门流动,最终将有利于劳动者在正规部门就业。因此,政府在制定最低工资制度时应全面考虑最低工资标准作用效果的部门差异。  相似文献   

5.
统一性是现代市场的重要特征。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指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时,必须突破各种非经济因素的限制,使劳动力供求主体在尽可能广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平等自由选择。这种统一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就业与招工的社会化程度相应提高,意味着劳动者职业变换率(流动率)相应提高。从而提高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结合效能。劳动者的流动是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流动实现劳动力供求的动态平衡。减少人力资本或物质资本的闲置和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目前,劳动者职业变换率相当低,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想改变职业但不能实现,其中,身份的制约是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劳动经济学家都  相似文献   

6.
基于“价格法”测算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基础上,利用工具变量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并探讨了这种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提高将显著降低城市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限制劳动力流动和抑制就业市场规模扩大进而造成“劳动力-岗位”匹配失衡引起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在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配置过度的四五线城市和西部及东北部地区更加显著。研究将市场分割的测度推进到劳动力要素和城市层面,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建设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畅通劳动力在区域之间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城市职工大量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面对这严重的失业和下岗问题,如何治理是新世纪的热门话题。本文就治理失业中出现的问题谈几点思考。一、当前失业治理中的几点误区误区之一。面对失业过程中城乡就业矛盾的冲突,许多地方政府把外来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看作是城镇职工就业的竞争对手,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排斥和歧视农村人口就业的政策。例如,通过加大各种收费来阻止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明确规定诸多岗位不允许雇用外地劳动力;以"再就业工程"名义,通过奖罚手段诱导企业用本地下岗职工替代外来劳动力;某些部门直接清退农民临时工来安置下岗工人等。而事实上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者的就业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重合,所以这些政策不仅不利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也无助于降低城市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整合劳动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研究劳动力空间集聚对个体就业影响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对个体劳动者的就业概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劳动力空间集聚对其个体劳动者就业概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特大城市中,劳动力空间集聚对个体劳动者就业概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在中小城市,劳动力空间集聚对个体劳动者就业概率的影响是负向的,但不显著。(3)无论是本地劳动者还是外来劳动者,劳动力空间集聚对其个体就业概率的影响均为正,说明劳动力空间集聚以及外来劳动力的进入并不会增加本地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反而均提高两个群体实现就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发生了一列变化,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力量、非正规就业成为主要的就业模式、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化,这些变化对劳动关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情况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所以,完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黄义 《中国发展观察》2023,(Z2):163-169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并作出重要部署,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科学指引。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以促进平等就业为根本抓手,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就业制度,增强政策措施的公平性,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藩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劳动力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进而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省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劳动者选择职业的空间越来越大,流动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在省职业介绍中心代存劳动人事档案的人数逐年增多。但是这部分人员与企业解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大,但从总体上看,迄今尚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制度性和体制性因素造成的分割性.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里主要就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制约因素及实现条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民工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劳动力市场,多数农民工往往是单独流动而非举家迁移,由此导致农民工工资收入被分割为城市个人消费部分和农村家庭消费部分。这种分割增加了农村收入但减少了城市总收入,滞缓了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此外,农民工的单独流动导致城市化的滞后,也影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甚至超过物力资本。人力资本已取代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贫富的关键,因此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农民工就业是一种低质的就业,其原因是农村人力资本匮乏。因此,必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经验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实证地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相关性。江西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城乡非农产业,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社区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研究社区就业需要把握社区就业的理论基础,即人力资本理论、结构性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灵活就业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流动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指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当前,随着我国市场导向化就业机制的全面实施,企业员工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大,所受到的制度约束越来越小。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在努力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力争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利益诱导下,出现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人力资本流动投资行为。一、人力资本流动投资的意义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缓解当前的就…  相似文献   

19.
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必须大力倡导就业形式多样化,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非正规就业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劳动者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并使非正规就业形式日益成为扩大和吸纳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本文运用CGSS(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显著降低了女性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造成的损失也会显著增加。此外,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城乡、行业和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促使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走向正规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