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认为地质部门经济运行必须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如何结合,是地质经济改单的基本点。由于地质部门中地勘业与非地勘业并存,因此,在地质部门经济运行中,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必然是多样的,随其调节对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文中提出了四种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而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手段和形式;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基础是商品经济,结合的形式覆盖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结合的范围和程度,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市场发育程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0周年。这20年,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已成功地实行了转变,其中价格机制的转变是关键的一环。 一、价格机制的转变是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提出我国应当搞市场经济。还说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根本区别在于价格机制调节功能的发挥。对此我们作一点分析比较: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其经济运行是由政府从上到下地配置资源,从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从三个方面推进地质勘查工作进入有计划商品经济轨道。一是在地质勘查经济运行中实行计划和市场的结合,通过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形式,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机制的作用;二是加快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的改革步伐,主要是强化预约束,堵住吃“大锅饭”的后路,促使地勘单位尽快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以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三是改革宏观管理,对地勘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价值量的考核,减少实物量的考核,加强经济手段调控,减少直接干预。  相似文献   

5.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转变经营增长方式也就是转变生产力要素的配置方式亦即资源配置方式。这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就出现了两个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瓿:一个是经济运行机制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把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讲生产关系的改革问题;另一个是生产要素组合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是讲生产力的发展问题。经济体制的转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和互相促进的。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局长思路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改革也难以推进,改革成果也难以巩固。因此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改革,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排除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条件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地质经济运行机制和国家经济运行机制作了一些比较,认为地质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原则是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重点是要赋予地勘单位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关键的十年,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所规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建立一个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本文将探讨与此有关的几个方面的政策问题: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宏观政策条件;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问题;农村组织制度与市场建设;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模式转换中的农业投资机制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业正实现着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转换,随着经济模式的转换,整个经济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都开始作相应的调整,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需要的调节机制.农业投资机制作为农业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投资机制的转换.本文拟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前提出发,在分析我国传统的农业投资机制弊端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投资机制"断裂"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新的农业投资机制的总体构想与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试制和生产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新产品商品化的过程。技术创新的特征在于研制开发与商品经济两者的有效结合;其目的是推动创新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开发新的市场领域,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经济,都有一个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需求各方的问题。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经济是由中央计划部门通过各级计划、专业管理部门,用指令性计划指标安排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在利益多元的基础之上,由市场按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形成的价格向各层次经济活动者提供广泛而真实的信息,使经济活动者能够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做出符合条目利益的决策、市场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调整作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原则,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合,形成产业系列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客观地要求在农业产业化系统内部与外部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灵活而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这种称之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是由一体化经营机制、一体化社会服务机制、一体化利益调节机制所组成。本文结合我区情况就构建与完善这种机制谈些看法。一、抓好“三大要素”,完善一体化经营机制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联…  相似文献   

12.
农村改革以来,农业计划体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就是计划与市场,生产与流通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关系没有理顺,计划的实现缺乏具体的措施保障,宏观调控乏力。因此,要积极探讨农业经济运行中的计划与市场结合问题。在农业生产、建设、投资、开发等各项计划中,哪些应实行指令性计划,哪些应该实行指导性计划,哪些主要应由市场调节,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基本知识(二)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涵与要求: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标准为判断依据的经济体制。所谓的市场标准,旨在承认这样的前提:作为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经济运行中的计划与市场本身不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在地质经济运行中,如何使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是目前地质经济体制改单中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文章建议从四个方面促使地质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一是,更新观念,促进地勘单位企业化;二是,建立地质工作结算价格体系,促进地质成果商品化;三是,开辟多种筹资渠道,促进地质工作社会化;四是,全面加强管理,促进地质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浅论农垦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邓志敏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著名论断,党的...  相似文献   

16.
如何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前些年,我国经济学界曾对此进行过研究探讨,但众说纷纭,未取得较好的共识。最近,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正确认识和贯彻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是深化和完善改革的关键问题。为了推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本刊在这一期组发了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探讨。今后我们拟继续刊登此类文章,欢迎大家对诸如究竟怎样正确认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农业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如何有机结合,怎样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怎样促进农村市场的发育和体系的建设,从宏观上如何加强对农户家庭经营和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计划指导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我国的农业是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农业经济领域中,要不要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计划经济如何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是关系到农业经济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迫切需要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已经过渡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城镇居民粮食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根据中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加以适当修正,用来进行两方面的探讨:城镇消费者行为的制约因素与决策选择,中国经济运行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改革引起的是在经济运行、资源配置过程中经济关系的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具体的经济体制的变化;从重点改革经济运行机制,逐步发展为集中力量重新塑造市场主体,其中心是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  相似文献   

20.
研究和探寻国营农场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最佳结合点,建立国营农场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深化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本文试从江苏省东辛农场的实践出发,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