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浙商社会网络的本质属性认知是研究浙商社会网络的基础,是为了拥有、拓展、利用和发展浙商社会网络。相比较结构主义研究而言,后结构主义研究者在浙商社会网络研究主体方面除了认可"关系"的研究之外,更强调了作为"关系"施动者浙商这一智能体。在属性方面,后结构主义视角的研究更强调了通过解构洞察的浙商社会网络镶嵌属性。在浙商社会网络演变轨迹方面,后结构主义更注重于目标引导的网络演变,更有利于浙商对异质性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09年"全球华商富豪500强"为例,对当代浙商和闽商的资产总量和国际化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将两者细分,分别从国内浙商和国内闽商不同的发展路径;海外浙商和海外闽商各自的历史渊源、住在国所在环境政策及商业文化等方面因素,深入分析两者在地域性资产总量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就海外闽商发展的成功经验,探寻其对海外浙商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2004-2008年胡润百富榜和慈善榜上,生于浙江的商人不仅在百富榜上历年位居创富能力的首位,并且已连续5年成为慈善榜上榜人数最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创富与行善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行为,缘何在浙商集团中能够得以共存?而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对浙商的慈善活动有无影响?本文从浙商慈善基金的供应和运营环节分析了浙商慈善活动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浙商回归投资与产业集聚已成为嘉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浙商回归投资对嘉兴产业集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嘉兴市的浙商回归投资与集聚效应、资本集聚以及技术外溢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嘉兴市政府和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浙商回归资本发展地方产业集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双循环新经济发展格局,在分析价值链协同创新对流通产业升级影响机理基础上,利用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价值链协同创新对流通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只存在于全国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应从构建区域产品价值链分工体系、建立开放化流通产业服务环境、完善跨区域...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第一大商帮的浙商,其决策模式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空白点.一个显然的现实是,浙商的决策并不具备理性特征,甚至也不够"科学",但是没人会否认它们的有效性.对浙商决策的研究,更适合采取"描述性"方法,通过对在特定情境下的决策行为的研究来挖掘其背后的规律.本文针对样本群体,采用实证调查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浙商的使用决策、信息决策和投资决策三个方面来研究浙商的决策模式与行为特征,得到了一系列具有浙商独特性的、有悖于完美理性的行为决策结论.  相似文献   

7.
张闯 《财贸经济》2006,(8):59-65
本文应用35个中国跨区域经营的零售企业和23个在中国市场跨区域经营的跨国零售企业店铺布局的调查数据对中外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跨区域扩张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中外零售企业都选择了大型超市和超市作为跨区域扩张的主导业态,而本土企业的业态组合更加复杂;本土企业的市场覆盖率高于跨国企业,但其店铺网络呈现出"广泛覆盖,局部密集"的特征;跨国企业在跨区域扩张过程中的战略布局意图比本土企业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特许经营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多数企业都在跨区域开店,当然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国内特许经营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基本形式;二是跨区域发展的策略;三是企业在跨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浙商行为的制度安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人的行为方式受制度约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不同区域的商人在不同时空上有着不同的行为反映.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在概要性地描述浙商行为如何受正式(显性)制度安排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供学人讨论的观点:浙商在受正式制度约束的同时,具有形构隐性制度安排的能力.文章比较了非正式制度与隐性制度的联系和区别,认为尽管对浙商精神、人文文化、历史承传等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浙商的行为方式,但它尚不是一般性的理论解说,实现一般性理论分析的可能途径之一,可考虑以制度作为分析主线.本文可视为是试图实现这种一般性分析的一种学术努力.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发展在经历了激烈竞争后,区域之间的旅游进入了竞和阶段.品牌共建是跨区域旅游产品开发、营销,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方法.本文认为,可以开展多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来提高多区域的影响力,进而加强这些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使跨区域旅游能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立创新生态系统,协调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共生关系,有助于促进一个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并刺激区域创新的活力.本文结合甘肃省2008-2017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共生模型以测算甘肃省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区域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倒"V"型发展特征,共生度低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区...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导致文化背景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一些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称之为“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分析了区域文化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作为"双创"改革试点区,不断提升科技金融发展的水平,在科技与金融融合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探讨科技金融的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促进科技金融系统化的重要前提。文章基于四川省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个区域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对五大区域的科技金融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同。对此,提出鼓励科技创新、多元化发展融资平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是理解当代浙商发展和崛起的重要主题.理解当代浙商人文精神,需要从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传承、近现代发展历程和西方经验等角度去把握.当代浙商人文精神是丰富的和多样的.当代浙商人文精神发展应当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契合,并为浙商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大型零售企业跨区域扩张的现状,首先对大型零售企业进行界定,本文所涉及的"大型零售企业"是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零售企业前百强为标准,凡在近5年(2000年~2005年)内一直保持前一百强的零售企业被认为是中国大型零售企业.大型零售企业跨区域扩张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据相关数据表明,2004年世界百强企业中,平均每家在7个国家和本国的90%的地区有自己的连锁店,而且实现了跨地区扩张的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明显快于没有跨区域扩张的零售企业.目前,我国零售市场处于一个大调整和筛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一批能力强、区域化程度高的大型零售企业是很必要的.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在扩张中区域限制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零售企业患有发展的先天性不足.本文将从企业实力入手分析我国零售企业跨区域扩张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浙商迅速崛起,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浙商文化"。浙商文化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是浙商发展壮大和浙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然而面临新形势下的压力和挑战,如何继承发扬和培育优化浙商文化,推动浙商和浙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面广、合作产业多、建设风险高,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跨区域治理,也要关注区域协同。跨区域治理过程中应综合考察沿线区域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完善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团体、企业之间的协作联动网络,建立多元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关系,最终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区域内优势提升。  相似文献   

18.
覃娟 《商业时代》2021,(1):110-114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建立经济开放新格局,是新常态下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选择.物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其协同发展有助于加快要素等资源跨区域流动,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对外开放进程.本文从物流业发展经济环境、物流业需求因素和物流业支持因素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一带一路"沿线省域物流业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并基...  相似文献   

19.
案例提示 中国地域广阔,由于法律对字号与商标的不同保护方式,使得品牌重名的现象非常严重.一般而言,企业都是在当地发展,一般不会产生品牌冲突现象.但是,对于特许经营企业而言,跨区域经营是必然的选择.所谓"树大招风",对于未注册商标的特许经营品牌,由于跨区域经营,使得品牌冲突成为必然.本案例提示,在企业成立之初,重视品牌的法律保护,及时注册商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核心隐喻,也是浙商的商业观念的基本特性。"水"型商业观念帮助浙江赢得了今天的商业成就,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浙商的商业观念不能仅停留"水"上,而应当向西方商业观念学习"火"的特性,进行创新,形成"水火相济"的商业观念,以在商业竞争中增加自己的"强势文化附加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