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芳 《科技转让集锦》2014,(15):208-2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想和战略观点,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有了质的飞跃;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优良的理论依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贡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争夺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因此,积极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有效机制和实施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价格改革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完整地把握这一思想,对我们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与其有着密切联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毛泽东思想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它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这个理论体系的首要价值原则是人民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6.
苏凤超 《中国市场》2011,(26):145-145,147
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它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指导实践成效显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和飞跃。深刻理解它的背景和重大战略意义,有利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指导思想,而且包括为发展生产力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发展措施和发展保证,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思想,为我们加快发展和促进经济建设,搞好各项经济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正一、构建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它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  相似文献   

9.
罗凤燕 《市场论坛》2008,(10):11-13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基础,直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从执政理念的思想变革开启的。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每到关键时刻,总是靠执政理念的思想变革破除思想障碍,开辟道路,推进改革深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兴旺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金良 《北方经贸》2011,(12):25-26,35
用在的创的创小平略思发展成果国特色社: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运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精神,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新。,创新之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由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想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的推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理论创新的新,科学发展观是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中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国特会主义理论也将在实践中不断被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了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变化,居民收入总量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其中既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也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还有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超常增长的因素,目前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由过去的支持转变为制约。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认真对待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增长与分配协调发展的原则下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周珊 《适用技术市场》2009,(11):131-132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重要的行动指南。将我国56个民族作为统一整体紧密团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刻体现了系统性思想。立足于科学发展现的基本内涵,层层递进,分析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所体现的系统性思想,以达到更加具体、深刻、科学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是最高层次的理论。只有把以人为本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认识,才能深刻把握它,并进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扣历史地位,提高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科学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能够消除一切剥削制度所固有的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进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和谐成为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中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6.
论《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物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好地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文章指出,必须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指导,加强应急物流体系研究。为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大风险隐患预防和排查化解力度,及时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应深刻理解并把握《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物流的规律性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把握新时期新阶段应急物流工作的重要性,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准则,深入探索应急物流的内在规律,牢牢掌握应急物流的主动权;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指南,狠抓应急物流制度建设;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准,加强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指导,加强应急物流指挥、配送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重要地位、价值评判、产生背景、科学涵义、精神实质,以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具体部署的新论述,从四个方面作了自身的概括和思考,力求阐明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宏观调控的目标关系到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与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传统观点认为,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但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历史变迁与内在逻辑深刻表明了中外差异的客观存在。中国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本质是"制度调控"与"政策调控"的有机结合,根本目标是通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来不断满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主要应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过冷"、"过热"两类总供求失衡现象,进而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科学发展观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方面的体现之一就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的介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宏观调控目标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社会主义一般,而且还包括社会主义特殊与个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它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与我国民族文化精神相融合的现实产物.或者说是具有真正中华民族个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20.
“省直管县”这一体制上的改革,是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省直管县”试点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省辖市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减弱;一些地级市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愿放弃权力,甚至出现市与扩权县争权的现象;垂直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省直管县”体制会出现省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宽、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顺应国家行政区划改革的必然趋势,转变职能,选择能够促进地方经毋卜发展的途径,并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政府职责,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更好地激活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