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发挥基金使用的最佳作用效果,采取比较研究、归纳演绎等方法,从矿山土地复垦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两方面对基金制度的建立与演进历程进行梳理总结,从资金使用方式、性质、监管手段及作用等方面对矿山土地复垦费用预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进行比较分析;在生产矿山土地复垦费用预存纳入基金管理后,对基金的使用范围、账户设立要求、计提标准与依据、使用监管方式等方面的区域性差异与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管理目标和配套制度两方面对基金制度的作用进行阐释。最后,提出增强配套制度体系对矿山企业履行修复义务的约束作用和释放基金的激励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在矿山及采石场水资源管理方面不仅有具体详尽的法律与政策规定,而且形成了盐度管理计划、废水分层处置、水资源管理战略、环境监测与报告等制度。我国可以借鉴其在矿山水资源管理法律实践方面的一些经验:完善矿山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确立清晰的矿山水资源管理目标;严格矿山废水排放行政许可制度;建立废水分层处理模式;把水资源监测与评估贯穿于整个矿业过程;建立分工明确,协同管理的矿山水资源管理体制;促进公众参与,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我国通过倡导绿色勘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着矿山环境治理碎片化和中空化等问题。文章在研究矿业发达国家矿山环境治理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提出我国建立矿山生命周期性环境治理体系建议,包括鼓励探索最佳工业实践,制定矿山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管理的详细指南,建立矿山环境绩效评价与配套激励制度,形成制度与机制加强和规范公众参与,以及加强本底调查和矿山生命周期性环境动态监测等。  相似文献   

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是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推动生产建设矿山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保障制度。目前已出台基金管理办法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情况看,各地在基金性质、基金计提标准和使用方式上有共性也有差别。基金制度下的矿山生态修复监管主要特点:基金使用三方联动监管常态化、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信用约束和联合惩处手段加强。基金建立和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基金性质相同但使用范围不统一、动态监管的责任要求加强但抓手减弱、信用惩戒手段增强但不具有强制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基金制度对矿山企业生态修复的责任约束力:(1)统一基金使用范围,提升基金制度法律效力;(2)加强分级分类和差别化监管;(3)加强制度衔接,发挥公益诉讼实效;(4)完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5)建立和完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6)建立市场化的基金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从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 ,矿产开发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另一方面又可能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重视它的贡献 ,而忽视它的破坏作用。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必须求得矿业开发与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 ,否则我们将难以为继。矿山开发所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种类繁多 ,诸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煤层自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尾矿堆积、矿井突水等 ,而每一次灾害都要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对矿山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特别是长期形成的遗留问题 ,有的正在…  相似文献   

6.
我国矿业和谐发展中的矿山环境治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我国矿山环境治理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探寻了当前矿山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一些符合客观实际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为监督管理提供"指标",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7.
伴随江苏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随之环境污染问题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阶段,要实现我们江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注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检测工作是环境污染防治和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下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阐述环境检测的技术手段、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及在环境治理中的促进性作用,仅供交流.  相似文献   

8.
南非矿山环境立法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非在矿山环境管理和立法方面,主要是以国家能源矿业部为主的多部门协议式管理,通过对矿业法、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矿山环境管理的内容。文章结合南非矿山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介绍了南非矿山环境治理的管理机构与相关的立法,联系我国矿山治理的实际提出了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或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增强竞争力,不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介绍了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特点及一些重要政策出台的背景。虽然澳大利亚的自然状况、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澳大利亚结合自身特点,采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一些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评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建国以来我国矿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矿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矿山开采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近年来我国矿山环境问题有明显上升的势头.通过对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山安全等矿山环境问题进行评述,提出了矿山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也是一个矿业开发大省,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矿山环境问题,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日益显现,不仅影响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本文立足于矿业开发在河北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矿山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参考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矿山环境的主要做法,对河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文章根据三部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督查情况 ,分析了目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 :1 提高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 ;2 强化法律约束和政策指导 ;3 建立三部局联合执法检查制度 ,加大执法力度 ;4 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对矿山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能 ;5 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3.
为保护矿山与周边地区地下水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地下水环境破坏,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根据建设项目特点,现状环境调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采用数值法对研究区进行地下水环...  相似文献   

14.
大水头煤矿区地处甘肃中部的干旱山区,自然条件很差。矿区环保部门通过调查研究,从制约矿区绿化的水为出发点,以储水工程为基础,通过逐步治理形成了以“水上乐园”为中心并向四周扩展的美化工程,环境大为改善,目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该文分析了美国小麦产业带的发展趋势、区域分布、区域格局变化等特征,提出要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实施非均衡发展区域战略,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值得我国农业产业带发展的借鉴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矿山企业的运行成本。文章给出了环境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分析了矿山开采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包括矿业对地域区位的依赖性、破坏的大量不确定性以及不可逆性。根据特殊性讨论了环境经济学的适用性。针对其特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特色,文章给出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指出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不可逆问题实际上是时间域内的不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问题转化为确定性问题或者风险问题依赖于技术层面学科(如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和矿山环境地质学等)的支撑。随着这些技术学科的发展,矿山环境问题就会更精确地纳入成本———效益分析框架,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矿山地质灾害、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及破坏地下水系统、水土污染。湖南省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治理规划、治理备用金制度、评估及企业和政府投资治理等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一定的保护。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矿山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实施严格、高效的矿山地质环境行政管理措施;运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经济手段,从影响成本和收益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减少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采取无废开采,矿区复垦等技术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文章还探讨了新建、生产、闭坑三种类型矿山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Inland saline aquaculture may offer an opportunity for income diversification and a potentially productive use of land that can no longer support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salt-affected parts of inland Australia. Interest in inland saline aquaculture is increasing in Western Australia, however, production and investment levels are characteristically low. Inland saline aquaculture presents a continuum of production and investment options for landholders and investors, from being a small-scale, hobby-like remedial use of salinised farmland to a novel and legitimat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uccessful progress toward the latter depends on a number of factors: appropriate production technology; identific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sustainable markets;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industry management. We use preliminary data from finfish aquaculture in inland Western Australia to consider why industry success requires concurrent development across all these fields.  相似文献   

19.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volved with balancing food security at local and global levels whilst mitigat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historically productivist agri-food system. This work will addres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the South Australian agricultural sector as a tool to maximise beneficial outcomes. The results of a blended method research project, which involved farmers and governance stakeholders in South Australia, are presented as empirical evidence highlighting the positive roles that form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university education, have in regard to increasing sustainability. It was found that higher levels of formal education contributed to farmers being more likely to prioritise the socio-environmental outcomes of their agricultural land use. There was also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farmer concerns with government support mechanisms as education levels went from secondary or less, through to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finally university degrees. Interviews with agricultural governance stakeholders emphasise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building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farmers, and the subsequent positive outcom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Australia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urther education provides farmers with the capacity to compete effectively in a liberalised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