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陆续放开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2004年全面放开了粮食市场和价格。放开农产品价格后,为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2004年以来,国家对主产区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7年以来,先后对主产区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或临时收储价格时,由国家指定企业直接入市收购,引导市场价格回升。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全国范围内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目标价格补贴试点——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今年,我国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推出大豆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持续实施多年的大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退出市场。国家正在着力推动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转变。这项改革事关千家万户农民利益,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为慎重起见,我国分品种推进改革,对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先行先试。改革的出发点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理顺扭曲的大豆、棉花购销体制,激发市场活力,为全面实施农  相似文献   

4.
正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以来,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进行改革或发出改革信号。2014年率先对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开展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被认为是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首次探索。玉米积累的问题较为突出,2016年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生产者补贴制度,被解读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借鉴  相似文献   

5.
主要农产品政府托市收购的总量和占比越来越高,"政策市"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越来越不清晰,偏离了2004年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初衷,阻碍了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发育。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亟须改革。比如,在棉花、食糖等产品的托市收购价已经超过以按配额外税率计算的到岸税后价格的情景下,维持或提高托市收购价,收储企业和下游企业承受不了。而下调或维持托市收购价,农民有意见。所以,必须进行改革,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  相似文献   

6.
<正>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今年,我国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正>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今年,我国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8.
一句话新闻     
《中国粮食经济》2013,(2):11-11
2013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完善农产品的市场调控,并要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  相似文献   

9.
国外农产品最低支持价格政策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农产品最低支持价格政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各国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背景、政策内容、政策效果和演变趋势。研究表明,为解决农产品供不应求、农民收入过低等问题,部分国家以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为参考标准,制定并实施了最低支持价格政策,对于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导致了粮食生产过剩和市场价格扭曲等问题,为避免市场扭曲并保证农民收益,各国逐渐将最低支持价格政策转变为直接收入补贴,辅之以限产休耕、农业保险和绿色发展等配套措施。我国在当前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过程中,应当吸取世界各国经验,对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进行改革时,应实施"脱钩化"和"半脱钩化"设计,以利用"蓝箱"空间和非特定产品支持的"黄箱"空间;同时通过限产休耕和定向直接补贴等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通过农业保险和政府一般服务等政策措施,保障农民收益和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产品加工企业倾向于购买进口农产品,造成了"进口入市,收购入库"的现象。以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收购的农产品无法顺价销售而积压在仓库里,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仓储费用和贷款贴息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十三五"时期,我国处在粮食政策重大转折的节点上,需要创新粮食安全相关政策,在确保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方面创新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1.
“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2009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斤分别提高0.11元和0.13元。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增加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和猪肉储备,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定有力地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2004年开始建立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从2008年开始建立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这两项制度的实施对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实践,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我国现行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时间节点。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以及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三大政策,虽然在稳定国内粮食市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有很多亟待完善之处。一是最低收购价政策与优质粮食品种推广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构建促进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需要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统筹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尽快建立健全我国鲜活及小宗农产品支持、服务和调控政策体系,重点是抓好"五项基础制度、一个市场体系"。近年来,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支撑下,我国粮油价格基本稳定,但以大白菜为代表的部分鲜活农产品和葱姜蒜为代表的小宗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频现,对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5.
始于2CC4年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始于2008年的临时收储政策一方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却使国内粮食市场日趋“政策化”,导致国内库存高企,国内外粮价倒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正式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旨在探索将目前零敲碎打、多头补贴,由繁化简,转化为只针对农民的专有补贴,使有限的补贴资金能真正用于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也逐步形成市场化的农产品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以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放开了农产品购销市场,实现了农产品产销的市场化。农产品市场放开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稳定市场供应,国家逐步建立了以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国家和地方储备、进出口调节等多种措施构成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实施这些政策措施,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从2004年开始建立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从2008年开始建立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这两项制度的实施对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实践,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我国现行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时间节点。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的目标价格补贴,是政府部门根据种植成本等要素制定农产品目标价格,如果当年农产品收获时,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相关部门将按照差额补贴给农民。日前,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提出,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推动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向"价补分离"转变,组织开展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上述表态意味着,中国执行了近十年的农产品托市收储政策将迎来历史性转折。近年来,收储政策被批评违背市场化运作原则,拉高农产品价格,让下游加工企业叫苦不迭;数百亿元甚至更多的收储资金由于缺乏监管,为部分腐败行为提供  相似文献   

19.
当前稻谷产业政策分析 稻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都具有较强的政策性。2004年以来,为了促进国内稻谷生产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国家不仅在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和特产税,还出台了稻谷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运费补贴、竞价销售等一系列支持稻谷生产和调节稻谷销售的政策,对我国稻米市场价格走势和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估计价格支持政策对不同粮食品种期现货价格波动的直接影响,实证分析和比较了政策及其调整对粮食期现货价格波动实施效果的影响,为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证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现货与期货价格日数据,将政策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GARCH模型实证分析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及其调整对平抑粮食期现货市场波动的作用。结果 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产生了显著影响,最低收购价政策能够明显降低稻谷和小麦现货市场的波动程度,但对期货市场波动的作用则相反;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导致现货市场波动性提高,而对期货市场波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 价格支持政策具有降低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政策调控效果与实施品种的国内供求及市场形势、国内外市场的联系程度密切相关,政策的完善还需关注对期货市场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