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为了切实保证广大非农业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调节全国各地区粮食供求关系的平衡,稳定国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国务院组织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中共中央在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粮食供求市场发展现状来看,应当着力加强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改善我国粮食储备质量、效率以及粮食供需关系,着力确保粮食数量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保障粮食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因此,改革新时代粮食储备制度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历程入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供需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推进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精准化、精细化发展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经济》2016,(8):17-21
<正>国粮政[2016]1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供过于求特征明显,粮食流通服务和加工转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粮食"去库存"任务艰巨,现行收储制度需加快改革完善等等,充分说明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  相似文献   

3.
正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面对当前粮食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条主线。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多渠道消化玉米库存,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粮食部门要继续聚力供给侧,激发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水平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金融市场在释放市场经济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市场经济活力不断释放,金融市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了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供给侧改革新环境下金融市场该如何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在新经济环境下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制度的创新,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我国税收体制尤其是与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相关的资源税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我国资源税制的现状,结合我国资源税改革的进程,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资源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源税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好粮食收储信贷的改革创新。粮食收储贷款是农发行主体业务,是执行国家政策,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贯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基调,粮食主产区农发行如何深入推进粮食收储贷款投放与管理方式的改革,值得认真思考。一、把握机遇,乘势而为,实现主产区粮食收储信贷改革发展的新突破(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以粮食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我国启动了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秋季玉米上市之后,国家不再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收购临时存储玉米,打破了僵化的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正式拉开了重要粮食品种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第一粮食消费大国,我国建设世界第一粮食产业强国仍然任重道远,在提升粮食国际竞争力、培育国际大粮商、打造全球化粮食品牌等方面仍显落后。近年来,我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拓展新格局,粮食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推动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迈向粮食产业强国。加快构建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连年丰产,粮食产量连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中国粮食的供给正处于从分散化的小农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产业化提升加速演化的拐点阶段。通过考察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日本粮食经营模式,结合湖北粮农谷农联社的生产粮食的成功实践,提出构建一种新型"放心粮"经营模式,促进粮食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供给的质量和有效供给,建立健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阐述高质量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当前粮食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从本地实际出发,解决当前粮食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破解粮食领域的体制性矛盾,通过创新和改革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企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赢得发展主动。  相似文献   

13.
深入推进稻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我国将积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稻米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当前,稻谷库存高,消化库存的任务很重,稻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十分迫切。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深化稻谷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另一方面,要促进稻米供给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稻米产业转型升级。为此,必须发挥好稻米收储加工经营等多个主体积极作用,确保稻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实效。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十到二十年将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粮食行业要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全行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什么是粮食产业经济?为什么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如何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中已经作出顶层  相似文献   

15.
正"实践证明,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既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又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符合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建议国家出台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指导意见。首先,要改革完善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财政补贴政策,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引导粮食补贴重点由收储环节逐步向生产环节过渡。其次,  相似文献   

16.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创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意义。本文紧扣"三去一降一补",从理顺体制机制、搞好规划布局、深化国企改革、打造优质品牌、引进培养人才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根本方向、基本路径、重要举措和人才保障,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推动经济在稳增长过程中的结构优化势在必行。"产业政策要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五大政策支柱之一,要求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加强对产业用地利  相似文献   

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会计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工具,在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坚持完善和创新现代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项目融投资动态评价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以质量和效率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收储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国有粮食企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自身改革发展也面临新要求、新课题和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将在保障优质粮食供给、提供产后服务、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但从现有  相似文献   

20.
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提出了思路目标和政策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近日,国家粮食局召开全国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进行了认真贯彻。何立峰强调,在当前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粮食库存消化进程加快、粮食消费结构优化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