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前人基础上,对"农学思想""三才论""顺天时,量地利""气""阴阳""精耕细作"等范畴及其关系作进一步分析。农学思想在逻辑上可分作哲学层面、科学层面和技术层面三类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史的基本脉络是,传统农学以"顺天时,量地利"作为"三才"总纲领,在哲学层面的"顺"与"量"的伦理规约下,不断积累科学层面的"天时"与"地宜"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气、阴阳概念将其理论化,还与其他社会思想条件共同孕育出并指导着技术层面的"精耕细作"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农耕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近年来,各地在继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方面重视空前,舞龙灯、耍狮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谚歌舞,以及农耕技术、种养模式、生产工艺、地域风俗、美食名吃等等,大量文化遗产不断被发掘、整理和传承。但这些都只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表象,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理解传统农耕文化,更深入地挖掘表象背后蕴藏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经验智慧、制度设计等,从文化的本质上予以继承和弘扬。"天时、地利、人和"在我国妇孺能诵,"顺天时、量地利,应人和"成了人们万事行为的准则,但很少有人了  相似文献   

3.
<正>"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黄金珠玉,饥不能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由此可见,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农业经久不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围绕每一个节令点,人们有序的安排农事生产,垦荒拓土,耕耘稼穑,年丰时稔。农业的生产必然离不开对农时的观察,中国古人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形成了"天、地、人"的"三才"思想和"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农耕理论。不同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种依据尼罗河以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古代农时观的内涵和形成作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时观为“农时系统观”。它由天象—气象—物象—农事四个要素构成。这一农时系统以天象为基础,以气象、物象为表现方式,以农事为目标。其哲学基础是“时气”统一思想。中国古代农时系统的形成过程可分为:物候指时,星躔指时,农时的理性认识和农时系统观形成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齐民要术》是中国传统农学经典,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农业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出重要的农耕文化价值。在民生思想方面,该书以儒家"富而教之"的治国理念为指导,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为平民百姓传授治生致富、防灾救荒的方法,克服了儒家文化虽讲"民本""富教",却又贱农轻农的思想缺陷。在生态文化方面,"顺天时,量地利"以及把握动植物"物性"的农学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表现出农业生产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协调自然条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防灾减灾,提高作物收成。在饮食文化方面,《要术》总结的农产品加工贮藏技术及食品烹制方法丰富多彩,弥补了北魏以前文献记载的不足,反映出传统食品加工制作的特点以及南北各地、胡汉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在文献传承与农业遗产保护方面,《要术》不仅在中国古农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且长期代表世界农学的最高水平,是今人正本清源,加强相关农业遗产保护与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6.
沈其斌 《致富之友》2010,(3):102-106
阴阳之道,作为思想传统的源点"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黄帝内经》)。我们都知道"阴阳"、"八卦",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天地之道"。我们原来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中国人在两千多年以前面对世界时形成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质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层面的关键词,而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唯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用质量发展来突破中国制造发展的瓶颈,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书写好属于我们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周易》与中国古代农耕思想以及现代农业的影响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周易》朴素的辩证原理如“三才”思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对立统一原理与中国古代农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表明:《周易》对中国古代在耕思想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持色的优良农耕传统。我国现代农业栽培耕作体制是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周易》精辟的辩证原理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农耕历史与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的误读主要包括概念、应用和内容三个方面,重点在于俗信与迷信的混淆。基于应用民俗学的视角,根据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农耕民俗事象,从农业哲学观念角度对农耕民俗的误读进行重释,并分析功能、应时、取宜、审美、信仰等五大认知,增强文化内涵的现实意义,将对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做出推动。  相似文献   

10.
韩凝玉  张哲 《中国农史》2022,(1):136-14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并行而不害”,这是具有深厚文化智慧的农耕文明最高之善与极至之美的集中体现,而将其与禅宗完美结合的典型是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鲜明时代价值和意义的“农禅并重”。在梳理其丰富历史意蕴的基础上,阐述将世间法之“农”与出世间法之“禅”圆融为一体的生存智慧并在适度范围内汲取其精粹,探讨其保护和顺应自然对万物至善的生态价值,传播触类见道与缓解压力、以己为善的社会价值及弘扬伦理美德与耕读教育以慈济天下的文化价值等多元层面的价值意涵,在汇聚中国传统大生命观和禅宗哲学的基础上,以更强的责任感和至善之心不断追寻人与天地、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和谐相生。  相似文献   

11.
正渝水区的乡村治理模式"有血有肉",内容丰富,是乡村治理工作的典范。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抓住了"天时";二是创造利用开发了"地利";三是协调配合形成了"人和"。抓住了"天时"。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三农"重心工作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的时候,渝水区选择这个"牛鼻子"作为切入点非常好。历时8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2.
论用人之道     
论用人之道罗再桂,小禾凡当“头”的,都将碰上一个如何用人的问题。“如何用人”是考验“头”合格与否的第一道试题。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人本思想”,其用意都是强调人的作用。人存事兴、人亡事废。用人先要识人,因为古今中外,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演进中,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形成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勤劳协作”“革故鼎新”的思想与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农耕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具有“育农”和“乐农”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培养人才、加大农耕文化的传播力度等措施发挥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业为安身立命之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历代先民积累了系统完备的耕作技术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也逐步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伦理理论。中华农业文明孕育了传统农业伦理,传统农业伦理又支配和约束着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共同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万余年农耕畜牧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包含"天地人稼四才论"、用养结合、农牧互补在内的诸多农业生产原则和农业伦理。它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具体而生动的表现形式。传统农业伦理是使得古老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重要因素,对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发挥积极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朝鲜族农民在水稻种植及农耕文化的创新中一直是佼佼者,朝鲜族农民不仅有优秀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还具有优良的水稻籽种。从迁居东北到改写东北水稻种植历史,改变了传统东北旱田种植技术,提高了东北水稻种植水平,使东北成为了中国有名的"六大稻区"之一,更有"五常大米"闻名于世。朝鲜族农民在稻作农耕中起了重要作用,促使朝鲜族自身农耕文化深受世界关注。研究了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保护及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明的传承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一、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耕耘畜养绵延上万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大到思想意识、价值判断,小到日常起居、言行习俗,都深深地浸润着农业文化的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林业建设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都处于新中国50多年来最佳时期。笔者作为从事林业工作近半个世纪的老林业工作者深感鼓舞和欣慰。在这个大好形势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林业工作者、特别是林业发展政策决策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18.
张超 《农家之友》2009,(17):23-25
体育比赛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天时”指的就是比赛期间的气象环境。气象因子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户外运动就更加不可忽视。尤其对户外自行车运动,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有风、降水、高温等。本文将从气象因子对运动员生理机能和对运动本身的物理影响两方面出发,初步分析其对户外自行车运动的影响,以期能帮助运动员合理利用各种气象条件来提高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19.
传统农业的概念、对象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农业是农史及农业问题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术语之一。本文对传统农业的概念涵义、研究对象及其作用和影响等理论问题加以探讨,指出传统农业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且又系统流传下来、影响至今的一种农业文化。它与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概念既有密切的关系,更有严格的区别。明确传统农业的概念对改变农史研究脱离实际的观念有着重要意义。传统农业应该把整个农业历史作为自己基础研究的对象;而古已有之、现在仍在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农业文化应是自己专门研究的对象;并且,应该建立传统农业文化体系的新观念。传统农业不仅在现下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在未来农业中,传统农业的精华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明确了镇江市"城市南拓,拉大主城框架"的发展战略,十里长山地区根据其区域位置的特点,确立了"打造镇江国家级高新产业开发区智谷"的发展定位。十里长山地区的发展,保护了镇江"真山真水、城市山林"的生态特色,优化了城市西翼与南部谷阳的联系,同时也丰富了镇江的城市旅游体系。在此背景下,作者设计了"镇江市十里长山智谷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草案。在该案中,首先对十里长山智谷区位,区域地形和区域生态特征等发展条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明确了十里长山智谷地区发展的潜力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明确指出了"应南拓之天时,承高校之人和,启长山之地利"的发展理念,并对发展目标和智谷区域功能构成进行了阐述;最后,作者从土地发展策略、交通发展策略和环境发展策略3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设十里长山智谷地区,重点对如何形成智谷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最终的方案总体平面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