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炜 《宁波经济》2013,(12):47-48
书店承载着读书人对知识的深层感知,蕴涵着他们对文化的敬畏之情。  相似文献   

2.
赵丽娜 《中国西部》2007,(5):179-180
从翁家花园门前窄窄的河道往后,绕几进旧宅院.看到虚廓园。虚廓园的名字很雅,还带一点高深。务实的常熟人觉得不是十分亲切,于是他们改称它为曾园。以前住在这里的主人曾朴,是个打点一方文字的读书人。读书人喜欢闲雅,所以他给园子里的亭台轩榭起了很多摇曳多姿的名字:归耕课读庐、琼玉楼、邀月轩……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老先生偷书,遭了一顿吊打,又被人议论,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相似文献   

4.
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用"矞宇嵬琐"四字形容和针砭彼时的读书人,台湾文化人南方朔将此解释为,此类读书人炎炎夸张、空迂阔,有的则诡辞惑人,小处卖弄.由于不能切事论事,因而造成歪理大行其道,于世道人心毫无裨益,继而他联想到近一两百年的读书人心性——在社会改革事务上丧失客观条理和理性分析,反而乐于冷嘲热讽,这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5.
杨树荫 《浙江经济》2014,(24):62-62
百忙之中的总理也逛书店了,这自然让读书人眼睛一亮。 2014年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察杭州运河时,顺道走进路边的晓风书店,关切地询问书店的经营情况,并经书店老板推荐买了两本书。  相似文献   

6.
纪城 《东北之窗》2010,(22):46-48
北宋皇帝宋真宗曾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诱惑读书人,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相似文献   

7.
《今日重庆》2014,(11):F0003-F0003
书香中国·2014重庆全民阅读活动,在今年1月至12月举行,将开展“十佳读书人、十佳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现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候选对象,欢迎各单位及个人踊跃报名或积极推荐,条件如下:  相似文献   

8.
《今日重庆》2014,(7):F0003-F0003
书香中国.2014重庆全民阅读活动,在今年1月至12月举行,将开展“十佳读书人、十佳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现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候选对象,欢迎各单位及个人踊跃报名或积极推荐,条件如下:  相似文献   

9.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般不适宜经商特别是做小商。一些大学先后期毕业学生,而且都是“出来搏”的谈起经商的感受,普遍都认为自己头巾气太重,太多教条,婆婆妈妈的,不肯全力以赴地去争利。许多做生意的经营手法,明知有效,也明知许多竞争对手采用,但自己的面予总放不下来,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如果不是读过两本书的,就不会有这样多的自尊心和“道德”感了。这里并不是说读书人品格高尚,只不过是虚荣多了一点,某些自我形象不那么轻易破坏而已。“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读书人自然也有他们的价值,只不过他们中的一部分自以为身价…  相似文献   

10.
对读书人而言,书店无疑是神圣之地.成渝两地实体书店众多且各有特色,成为两地读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今,对乘高铁往来成渝打卡的年轻人而言,当地的特色书店依然是最受欢迎的去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回力棒效应     
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急剧变迁、身份认同焦虑的时代。在旧目的观念被抛弃之后,在目不暇接的变化令人疲惫的时候,中国新兴的读书人渴望有一本相应的杂志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抚慰他们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窘迫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2.
药湖的歌     
黄文礼这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蓄大平头,眉清目秀,修长的身子,看上去就如他的名字一样,文质彬彬,礼貌丰姿,要不是太阳晒黑了他的脸膛,风雨弄粗了他的皮肤,人家还会以为他是个读书人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其最高的理想都是入仕为官,而不是当学者,现代的读书人似乎也无法摆脱这一人生轨迹。而老庄追求的是按照人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生活,不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旨趣和价值目标。所以,很多人将老庄看作失意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本文结合现代人的困惑谈谈老庄对自由、学习、理想人格、生活方式等的看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清代杰出文学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作品通过对一群“儒”的行为和意识的细致刻画,矛头直指当时读书人的最大动力和整个社会的制度之本:科举制度。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从而对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象给予讽刺和批判,揭露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腐朽。  相似文献   

15.
裴植 《走向世界》2008,(20):46-47
一提起读书人,人们往往即刻与瘦削无力、弱不禁风联系起来,文弱书生便是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形象素描.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读书人不仅四体不勤,而且除了"之乎者也"外别无所能,因此与读书做学问这一职业群体相对应的,还有"书呆子"这样一个颇有些调侃甚至是嘲讽意味的名号.其实,文弱书生也好,书呆子也罢,这都是汉以后某些终日埋头于故纸堆寻章摘句之人的形象写照,而在更早的时候,大多数读书人即便不能说是文武双全,也完全可以说是文体兼修的.我们的孔老夫子就不仅学问天下无双,而且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运动健将.  相似文献   

16.
《宁波通讯》2013,(3):75-75
余英时治学始于上世纪50年代,2001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后,依然笔力旺健;他丰厚的著述,诸如《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现代儒学论》等,无疑是当下读书人心目中,一座令人仰止的文化高峰。  相似文献   

17.
鲁迅通过塑造封建科举制度受害者孔乙己的形象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鲁迅将故事的主要场所定位在了鲁镇的成亨酒店,文章分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即: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身受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8.
视觉     
《中国经济快讯》2013,(21):54-57
古代也有关于“异地高考”的博弈。明代严禁读书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应试,导致有人需要骑马、乘船甚至步行百干里返回原籍赴考。公元1600年,经过不懈努力,常在外经商的浙江盐商及其子弟得到了“商籍”(类似于现在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接着朝廷下令,允许盐商子弟参加“异地高考”,且“录取指标”由当地提供。  相似文献   

19.
彭辉 《中国西部》2009,(3):120-121
《明朝那些事儿》在描述建文帝与燕王朱棣争天下时提到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的书生误国,说这个建文帝的智囊团个个饱读诗书理想远大却多是些书呆子。不过对于他们的“气节”仍是颇加肯定,尤其是方孝孺,认为他虽然死得很惨,但却很有价值,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楷模,这种看法跟传统颇为接近。  相似文献   

20.
磨房驴带路     
虽才高“天”妒、英年早逝的现象,在读书人里面也存在,但钟情书卷,学而得寿,则更普遍一些。孔子寿73岁,比孔子晚出生百余年的孟子则活了84岁。有学曾对《清史稿》“儒林传”所载儒学之士的年龄作了统计,在103人中,年满70岁以上有67人,占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