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两年中国社会所遭受的各种灾害危机不断.去年社会经济发展遭受了年初的南方雪灾、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而最近肆虐全球的"甲流"也让全国上下谈之色变.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危机既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也考验着各级政府面对突发性灾害危机的管理能力.那么地方政府采取何种策略更好的处理危机,把握好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便成为了人们在灾后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津  石军红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255-256,F000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为应对呈增加趋势的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在长期的灾害斗争中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应对体系,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着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诸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我国的灾害应对体系也必然存在不足,特别是从经济角度来看,需要在防灾、抗灾、救灾三个层面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关注人为灾害,呼唤综合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作为小概率大影响事件愈来愈给全球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统计和研究表明:在现代灾害中,人为因素致灾的比例日益增多。表现在一方面人为事故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传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也反映出明显的人为化诱因。本文试从历史事件及科学分析两大...  相似文献   

4.
灾难的社会根源与灾害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和清 《开放时代》2011,(10):26-35
半个世纪以来,以资本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主流的全球化发展方向.具体到中国,工业化、都市化、消费主义等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许多地区的经济一社会文化一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更造成许多灾区灾难的恶性循环.而主流灾害社会工作是方法为本、问题为本、割裂的、修修补补的社会工作实务,既不能回应灾难的恶性循环,也无法满足社区民众可持续生活的需求.为了揭示灾难的社会政治根源,超越灾难的恶性循环,突破专业实践的两难困境,本文提出三种可能的改变途径和策略:一是透过话语(知识)生产推动社会变革.二是持守社区为本的灾害社会工作实践.这是推动人与社会结构系统性改变的途径,是整合的社会工作策略.三是通过“改变人”从而改变社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最终目标是使社区民众通向能力建设的自助与互助.  相似文献   

5.
田玲  高俊 《经济管理》2012,(1):173-181
本文在考虑灾害风险冲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消费者—政府随机决策模型、权衡福利与财政的得失和理论推演,得到政府最优救灾规模的多维边界。具体救助规模由刻画灾害风险福利损失的各参数内生决定。具体而言,灾害损失程度是导致灾害救助需求加重的直接原因;而消费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则会进一步扩大人们对灾害救助的需求;资本的留存情况和形成效率可减轻政府救灾的压力;灾害发生频率虽不影响最优救助规模,但会对整个社会福利产生消极影响。据此,加强灾前防御、普及灾害科普知识以及提高灾害资金运作效率,可达到减轻救助支出负担、提升灾害救助效果、增进社会的福利水平的目的。本文展示了如何设计灾害救助的最优规模,以与实际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动态挂钩。  相似文献   

6.
我国藏区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灾害频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藏区经济发展必然与城市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现代化等密切相关.本文从泥石流灾害着手,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影响,以及藏区经济欠发达和依托自身经济循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提出藏区泥石流灾害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郭志明 《经济师》2007,(3):14-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有规模大、损失严重的趋势,加强灾害管理对于建立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文章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灾害管理的含义、灾害管理系统的自组织性和协同性,概括了灾害管理的一般方法,指出灾害管理是发展管理。  相似文献   

8.
白丽萍 《经济师》2010,(2):23-24
灾害救助社会化意味着政府虽然是救灾应有主体,但并非唯一主体,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也有承担救灾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化改革逐步加快,2008年抗震救灾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从捐赠救灾款物、人员搜救、医疗、心理援助到灾后重建、社会监督,中华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也为中国政府和人民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印象,这表明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唐波  刘希林  李元 《经济地理》2013,33(1):72-78,85
在灾害环境变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灾害易损性研究成为新时期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题之一.应用贡献权重模型,从人口易损性、经济易损性、社会易损性和环境易损性4个方面,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17个城市的灾害易损性时空格局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灾害易损性评价因子的贡献率发生明显变化,由城市绿化率和道路密度向经济密度、建成区面积比和人口密度转移;时间上2010年城市灾害整体易损性变化速率高于2000年,空间上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东侧城市易损性整体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而以恩平和四会为代表的西侧城市易损性有下滑的趋势或变化不明显,并且内圈层城市灾害易损性高于外圈层城市.这说明10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灾害易损性的时空格局反映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东西侧和内外圈层城市在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实现优化整合、区域一体化面临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可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却层出不穷,加强灾害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灾害管理的含义、性质与特征,介绍灾害管理的一般方法,指出中国灾害管理正在经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