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彤 《商场现代化》2007,(11):356-357
<正>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政府遵守入世承诺,逐步放开外资银行业务、客户和地域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加快了进入中国的脚步。如今,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银行业即将全面开放,入世五年来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本文就中国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所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外资银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2.
自从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就一直在喊“狼来了”,2006年末中国履行入世承诺,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情况更是如此。狼被一步步放出围栏。  相似文献   

3.
张晓兰 《市场研究》2003,(12):14-16
<正>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金融服务业将逐步实现我国政府向国际承诺:在加入WTO后,取消外资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可经营外国客户的外汇业务,一年后可经营中国客户的外汇业务,外资银行三年内将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五年内可获准经营金融零售业务,人寿保险公司和在保险合资中持股比例可达50%,一年后可提高  相似文献   

4.
王熠婷 《广告大观》2007,(2S):76-79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5周年,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全面开放银行业。短短几天,已有数家外资银行递交了成立独立法人机构、从事人民币业务的申请,而此前,外资银行以认购、入股等方式已经与中资银行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参照比银行业提前2年结束入世过渡期的中国保险业,截至2006年10月底,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数量从入世前的18家公司的44家总分支机构,增加到目前的47家公司的121家总分支机构;保费收入从2001年底的33.29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5年底的341.2亿元人民币,增长约9倍;在上海,外资寿险的市场份额是19%。  相似文献   

5.
正文琦 《中国工商》2002,(12):110-112
今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仍受到地域和业务种类的限制,对国内银行市场份额没有产生大的冲击,国内银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5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地域和业务的限制,基于对前景的看好,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步伐明显加快,正在对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与监管政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甘天文 《大经贸》2001,(11):49-50
根据我国政府的承诺,在今后五年时间内,金融服务业将逐步全面开放。在日前召开的第6届世界华商大会上,戴相龙行长介绍了入世后金融开放日程表。以银行业为例,在业务范围准入方面,加入 WTO 当年,允许外国银行向中资企业和居民个人办理外币业务。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办理城乡居民人民币业务。在地域准入方面,加入 WTO 后,中国将每年增加一定数量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5年后对外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不再有地域限制。我国金融服务业长期受到政策的保护,内部改革又受到各种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适应市场化运作,与外国很多银行相比还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良资产数量庞大、资本充足率水平低、资产流动性不强、服务品种手段单一、服务方法和水平比较落后及盈利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入 WTO,金融业务的逐步开放无疑会使我  相似文献   

7.
WTO后过渡期:银行业需重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后,中国进入“WTO后过渡期”。主要产业将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承诺而陆续开放。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发放进行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给予外国银行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8.
宇飞 《三联竞争力》2007,59(1):12-12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五周年,对于众多中资银行而言,这也许是很漫长的一天,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它们就要直面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在度过5年的过渡期后,中国将取消外资银行在地域、客户及有关牌照方面的非审慎性限制。  相似文献   

9.
吴杭 《江苏商论》2002,(10):38-38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银行陆续进入中国,中资银行面临巨大挑战。在金融开放试点城市上海和深圳,外资银行部分业务高速增长,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给中资银行敲响了警钟,并给我们很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易宪容  韩芳 《大经贸》2006,(4):34-35
2006年,人民币业务将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这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举措,直接来源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政府允许外资银行不分地域地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和地域限制要在5年内逐渐放开,外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将没有约束。  相似文献   

11.
入世与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以臣 《商业时代》2002,(12):44-46
2001年我国顺利加入WTO,这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入世带给它们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根据入世达成的协议:入世后2年,外资银行可为中国企业开办人民币业务,入世后5年全面开放,外商可从事零售银行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即将面临"重兵压境",商业银行创新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场竞争的胜负.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中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相比,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外资银行也同时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亮时间表敲钟声急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将成为WTO的正式成员.根据WTO有关协议所制定的对外资银行开放的时间表,中国将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逐步取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允许设立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信贷业务,外资银行可在加入后5年内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允许外资金融租赁公司与中国公司在相同时间提供金融租赁业务(见左下表).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银行业对外开放揭开了新篇章。当时我国开放了上海、深圳、大连、天津四个城市,允许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今天,我们履行当年中国入世所做的承诺——北京于2004年12月11日正式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中间业务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它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共同构成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势必把成本低、风险小、周转快、盈利高的中间业务作为在华业务竞争的切入点,因此,发展中间业务对国有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海商业》2004,(8):34-35
许多人认为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外资银行强有力的竞争,中资银行将必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会失去大部分市场。众所周知,外资银行具有航母般的规模、更高的效率、更强的金融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其凭借着强大的科技优势。但我认为,入世后国有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还是有优势可言的。笔者在国有商业银行科技部门工作了十年,经历了国有银行电子化进程的起步和发展各个阶段,对银行竞争实力和科技创新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应该说,入世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资银行和六大国有银行在入世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是与各行大规模进行的金融创新分不开的,而金融创新的支柱正是金融科技的创新。本文将对国有银行金融科技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由入世效应引发的市场重整大潮正席卷而来,金融业可谓处在风口浪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留给商业银行的5年保护期已为时不多了,面对即将大批涌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一些专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由于网点、人才等因素限制,存、贷业务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发展,而会把具有强大优势的中间业务作为进军中国金融界的“切入点”。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国际发达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  相似文献   

18.
一、近年来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现状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在五年过渡期内,中国认真履行承诺,分步骤、分阶段积极主动履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承诺。近几年来,允许外资银行对中  相似文献   

19.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晓敏 《上海商业》2004,(12):30-36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逐步与世界接轨,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也为在华外资银行提供了空前的发展空间。而在华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实现也意味着中、外资银行将进入全面竞争时代。这对于有着先进的服务理念、金融技术和市场经验的外资银行来说,如何面对新的环境,如何扬长避短,抓住发展机会,迎接挑战,促进自身业务的深入发展,都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WTO机制下中国银行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军 《商业研究》2004,(17):168-171
中国加入世界贸组织后,中国金融服务业也将遵循WTO《金融服务协定》规则,允许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和不足,为加强中资银行的竞争力,我国金融业只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弱化WTO带来的冲击,才能使国有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