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要实现“经济强省”的梦想,就不能不正视自己“农业大省”的现实处境,这既可能成为河南经济起飞的限制条件,也可以成为它发展的前提。以一批中国名牌为脊梁的食品工业的兴起,不但大幅提升了河南的工业化水平,而且对河南如何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课题,提供了明确有力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服务业是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当高的集聚性。河南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方面虽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明显滞后,且存在着产业基础薄弱、政策扶持不力、品牌建设乏力等问题。因此,河南省应在全省范围内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并采取相应对策加快其发展,以此来提升河南经济的竞争力,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加快培育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洪文 《企业活力》2007,(12):86-87
<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是实现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必然选择。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看,集群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适应这一趋势,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对推动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跨越式发展”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地方党委“换届年”。“跨越式发展”成为各地党代会报告中出现频度最高的关键词,甚至成为各地谋求新发展战略的首选。 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实现“两个跨越”: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战略目标的制定,与我省相邻的四川、河南、江西、湖南、安徽、陕西等兄弟省纷纷提出了由工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构想和具体目标。如何避免因与兄弟省市产业结构调整趋同、撞车而导致的市场无效竞争,以便于发挥湖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扬长避短,真正实现到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使湖北经济不断  相似文献   

6.
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互联网产业、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制造业等网络经济的核心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网络经济的发展成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的新途径。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河南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即"四大"强省建设。其中,网络经济作为信息化发展催生的新产业形态,对其他"三大"强省建设起到基础和引领带动作用,具有高潜力、强爆发力、高成长性,网络经济强省建设的提出体现了河南发展的战略思维和超前意识,而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如何实现与其他"三大"强省建设的融合发展,是河南实现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姚雁雁 《企业活力》2007,(10):68-69
<正>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应当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本文认为,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应当抓好以下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时期,河北省正处于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发力期,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河北实际,针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主攻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好"三农"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农业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全省农民科技水平,实现河南省"两大跨越"、推动"两大建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也是一个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省,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对建设生态河南,加快发展,富民强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时期,河北省正处于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发力期,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河北实际,提出了加强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基础性工程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代金融业在资源配置、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区域竞争、拉动增长等方面具有先导作用;考虑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和现实需要,在对河南金融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金供需、企业培育等多个纬度,深入分析当前河南金融业提升发展的必要性,并得出结论:从现状看河南已是金融大省,但还远不是金融强省,必须推动金融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的转变,基于以上研究,提升河南金融业要加快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培育引进金融机构,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农村金融,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中,河南省的地位举足轻重。因为在中部地区9省中,河南省在区位、人口、经济总量、工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均居首位,又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然而,仅仅依靠传统产业发展,很难实现河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河南省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并将旅游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突破口,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顺应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求,河南省制定了以培育建设战略支柱产业来加快河南经济发展的方针。战略支柱产业是竞争性大、成长性强、关联性高的当家产业、主导产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为实现河南“两大跨越”即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必须加快培育战略支柱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研发产业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以其高附加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才密集型的特点,在凝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带动功能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北京、上海地区,研发产业已经被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而且也起到了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一、研发产业是竞争性大、成长性强、关联性高的服务业选择战略支柱产业,最重要的是按照竞争性、成长性、关联性这“三性”标准来选择和培育。竞争性,就是成本小,效益大,具有制高点;成长性,就是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成长速度快;关联性,就是联系紧密,带动能力强,能够纵向成链,横向...  相似文献   

15.
<正>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也是增强河南省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要求。多年来,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河南省一直在努  相似文献   

16.
2017年4月14日,第六届中原智库论坛在洛阳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建设经济强省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针对新时期建设经济强省的战略导向与区域探索,提出应积极探索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目标的有效相容。他们还阐述了河南建设经济强省的"三区一群"战略架构、路径选择,并建议从强化国家战略支撑、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平台、加快振兴民营经济、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和推进转移支付改革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经济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杜宇 《价值工程》2019,38(24):37-38
2017年以来,各大中城市纷纷出台人口引进政策,将"人才争夺战"推向白热化。河南是人口大省,虽坐拥人口富矿,却非人才强省,加上多年来人才外流,已经成为限制河南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其最大短板。本文从讨论河南人才争夺现状出发,探究人才争夺的原因,进而提出人力资源对策,提升河南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以期更好地满足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河南纺织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历经50多年的发展,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生产基地,纺织大省的地位已经确立。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河南是纺织大省而不是纺织强省。其在劳动生产率、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管理、企业规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发达省分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纺织大省为纺织强省。  相似文献   

19.
山东司机杨南没有想到,在安徽和河南交界处,他拐了一个约20米的"U型弯",竟被收费20元钱。"一米路一元钱,这贵得也有点太离谱了吧?"不久前,杨南从山东去河南办事,当他驾车沿着连霍高速行驶至河南永城市时,原本应从这里下高速的他却因天黑加之路况不熟,而"下错了一次高速路口",后来行驶到了河南永城动检站。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是隶属于河南省省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交汇处,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杨南说,他最初想  相似文献   

20.
产业融合发展是世界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需求转型的必然产物,可以在产业间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互利共赢目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现实需求基础,蕴含着深层的发展机理,符合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江西省旅游资源禀赋丰厚,文化价值功能独特,目前在两大产业融合的探索实践上已初见成效。为进一步实现建设江西省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建议通过编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创新市场开拓机制、强化高新科技对产业渗透等政策来推动两大产业快速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