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童刚 《时代经贸》2011,(14):147-148
甘肃省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古历史遗迹纵贯全省,为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甘肃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体系不完善,与全国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在对甘肃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推进甘肃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进行探索,以扩展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樊燕  曾春华 《时代经贸》2013,(18):192-192,F0003
本文提出了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科学发展战略与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有着相同的目标与价值理念,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社会普遍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而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从人文普遍服务、产业普遍服务与知识信息普遍服务三个维度的构建,助推了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科学发展战略与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有着相同的目标与价值理念,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社会普遍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而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从人文普遍服务、产业普遍服务与知识信息普遍服务三个维度的构建,助推了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5,(10)
在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ICT与旅游产业不断融合,我国旅游产业进入智慧旅游时代。智慧旅游对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为旅游需求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对旅游供给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要求。旅游产业应全面把握智慧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未来走向,加快智慧旅游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罗冬娥 《经济师》2009,(5):263-264
湖南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好、发展潜力大,呈现良好态势,但是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湖南旅游业法制环境建设显得不足。文章全面分析了湖南旅游法制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强旅游立法、严格旅游执法等方面入手,就如何完善、建立健全与湖南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制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长株潭试验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旅游业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且优势大于劣势,机遇胜过挑战.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从旅游发展战略模式选择、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建构、旅游产业集群建设、旅游产业整合、旅游品牌打遗、旅游新业态培育、旅游接待体系完善、旅游信息化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了长株潭试验区旅游发展构想;同时,提出调整旅游管理机制、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实行旅游产品市场准入制、创新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强化旅游环境保护等具体措施,以保障旅游发展构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宁波天宫庄园的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互相融合,以工促农,以农兴旅,以旅强村,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农村经济、生态及社会的协同发展,使天宫庄园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文章探讨了宁波天宫庄园"以产业集群为组织模式,以农业为产业基础,以乡村旅游为产品特色,以庄园为空间载体和依托"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并对其他类似区域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的内涵要求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产业生态化不仅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战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后的重大战略任务。城乡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必须把农村旅游小城镇建设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建立以品牌和产品为核心的新型旅游产业组织体系,并以都市型特色产业为龙头,构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旅游产业链条。同时,要逐步实现以网络为先导的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接待设施网络。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民俗和文化等优势资源,但一些地区由于忽视经济文化建设,导致其在发展旅游产业时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应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切实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全球经济一大新型产业——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党委、政府确立了“构筑大产业、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格局”的旅游业发展战略,逐步使旅游业成为宁夏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目前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看,长期以来,自治区及各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多方面资金投入,使区内一些景点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硬件”建设发展较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这些景区(点)的文化“软件”建设方面,与国内名胜景区相比较而言,还亟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如何使旅游与文化相互结合,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宁夏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及产业边界,深入分析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探讨总结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综合体和都市农庄都是"生态农业—农村社区—乡村旅游"复合共生的新形式,但都市农庄是整合乡村旅游综合体多种类型和功能的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新形式。文章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乡村旅游综合体和都市农庄拥有共同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市场导向、发展理念、目标市场和高品质服务保障,但两者在核心赢利点、配套支撑点、区位选择、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方面又迥然不同。已有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思路和模式给了都市农庄建设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农庄建设的一些思路,即与"三农"建设融合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多样化发展;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产业建设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链延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走生态化道路等。  相似文献   

14.
一是中国政府明确了旅游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了以往不重视服务业的旧观念。在此情况下,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旅游企业也加强自身创新机制建设。二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使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目前中国政府在加大环境性、基础性建设投资的同时,将逐步退出经营性、竞争性旅游产业项目的投资,为民间资本和外资注入旅游业提供了机遇。三是正在启动的西部大开发将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这给旅游资源最密集的西部把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变为现实的旅游产品提供了条件,也为东部…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政策指引下,文化旅游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华东旅游资源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研究内蒙古旅游资源种类出发,通过重点分析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提出建设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思路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是我国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法的施行使其日益法制化、规范化,有效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与升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本文以内蒙古旅游产业为例,基于旅游法实施的大背景扼要分析了该地区如何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在产业法制化的条件下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旅游之路。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吉林省蛟河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打造了“蛟河红叶”品牌,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进入国家从从级风景区,2006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3.6亿元,接待人数达到28.8万人次。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我们注重依托资源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蛟河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经过近20年的互动发展,两个产业均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当前,云南省正处在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和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分析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今后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的区域布局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鲍春裕  郑丰声 《时代经贸》2012,(20):140-140
旅游产业与房地产业都是第三产业中附加值高、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因此,研究二者的结合物产物——旅游房地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本文主要阐述了河南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产业是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后深化而成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我国新型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失地农民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突出点,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解决成为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旅游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以滨海旅游名城秦皇岛市为例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阐述,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和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