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为世界名著,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仅是因为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因为莎士比亚在写《哈姆雷特》的时候运用了多语体类型,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韵味,同时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容易把握作品的脉络,抓住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论文主要是针对《哈姆雷特》中几种不同的语体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他戏剧创作中的精华,通过对《哈姆雷特》中的母爱、《奥塞罗》中的情爱、《李尔王》中的父爱和《麦克白》中的权爱的阐述,表达了对人性弱点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部分在于他在语言运用中别出心裁地采取了多种修辞格,这一点在其《哈姆雷特》中最为明显。《哈姆雷特》的三个典型中译本,有9种修辞格的翻译,因而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先驱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社会中一切有意义的东西都有符号,都可以从符号学的观 点进行研究。可从文学符号的特殊性来探讨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中的女配角乔特鲁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善变轻浮、不忠贞甚至淫荡的人物形象,这种看法把她的性格特征简单化了。其实,她受克劳狄斯蒙蔽利用又遭哈姆雷特拒绝、排斥,是个悲剧性人物。她是自身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受害者,是被男性主宰的社会所吞噬。在她身上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现实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其作品的人物创作中克服了戏剧形式的限制,巧妙地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把深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赤裸裸地揭示出来,使他笔下的人物成为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形象。《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富于理想但残酷的现实又使他悲观失望,勇于行动却又忧柔寡断,勤于思考但囿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哈姆雷特的多重性格,特别是忧郁性格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人们都在研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多面性和其形成原因,众说纷纭,有正面的评论,也不乏对哈姆雷特性格的负面讨论。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从哈姆雷特的行为表现的合理性方面来探讨解读哈姆雷特的性格及形成原因。首先就作品的悲剧方面做详细定位,以"人性"的观点深入分析哈姆雷特的各种性格表现,表现的合理性及其成因。同时结合时代社会特征和时代文化性格以及文艺复兴时的各种社会价值观,系统的对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做辩证的分析,肯定哈姆雷特的智慧,并阐明其性格的时代价值所在,展现哈姆雷特性格的矛盾而又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电影《夜宴》为例讨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该片在主题上的偏离导致其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对原作《哈姆雷特》进行了重大改造。本文认为对莎剧的改编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追求神似,在主题忠实于原作。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作为代表莎士比亚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凭借丰富的艺术形式和主题意蕴,历来就是文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经典效应”经久不衰.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评述,从作品主人公矛盾而复杂的性格切入,力图重新梳理该部经典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0.
约翰·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一部对莎士比亚经典剧作《哈姆雷特》进行质疑并颠覆的佳作。作家对小说的女主人公葛特露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让现代读者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审视这一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葛特露形象解构的分析,论证了葛特露是一位有着独立鲜明的女性意识.努力寻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并对她与克劳狄斯的爱情做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公认为英国文学中最美、最有影响的诗歌。它们把诗人丰富的内心体验与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艺术地交织在一起,描绘了诗人所处时代的各种风貌。这些诗歌充分折射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观念以及资本积累时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对诗人的思想、金钱观和人生态度的影响,从而展示出莎士比亚实际是伊丽莎白时代商品经济中一代文化巨人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一位基督徒,其成长经历深受《圣经》的影响,作品《红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圣经情节,在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借鉴了圣经原型,故事情节方面也巧妙化用了圣经典故,并将《圣经》中的U型叙事模式予以灵活展现,整个故事无疑体现了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黄强 《企业家天地》2010,(5):182-183
由冯小刚导演的《夜宴》,是把《哈姆雷特》放在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下的重新演绎。此部影片在继承莎士比亚剧作方面抓住了作品中的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元素,主要体现在: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将其塑造得更加合理;塑造了美的形象的同时也把这种美表现到极至;延续死亡阴影的同时有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袁平 《企业家天地》2007,(6):128-129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萨特的《苍蝇》的问世,在时间上相隔三百多年,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题旨是完全不同,二主人公也生活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表现出多方面的惊人相似之处:第一,二者的生存境遇,自我选择,复仇模式相似;第二,二者都兼有思想家,救世主,孤独者的思想特征;第三,二者的使命一致,结局相同。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因受从小熟读的《圣经》影响,有意识地使自己作品《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与人们熟悉的《圣经》中夏娃人物形象相对应或平行,形成对位,目的是将圣经原型人物作为一种参照物,从而使作品在对位平行下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寓意。  相似文献   

16.
虽然《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结局和《圣经》中的耶稣迥然不同,但他却具有诸多耶稣的特征:一个集圣徒、预言家和救赎者于一身的光辉的人物形象。因此,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把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阐释为《圣经》中耶稣的置换变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解析安迪的形象,从而也有益于我们加深对小说中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救赎主题的理解和领悟。  相似文献   

17.
《哈姆雷特》创作于资本主义已开始出现社会罪恶与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是在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哈姆雷特》的剧情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对人性污点的斥责.作者从对封建王权和黑暗势力的鞭挞以及哈姆雷特的古典主义人性和人文主义理想中来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经典的《圣经》,几乎对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品都有影响,其情节或被重述、续写;或被移植、异化。本文将主要分析《等待戈多》对圣经中情节的异化,以伊甸园和上帝为例,阐述贝克特通过将《圣经》中大家熟悉的意象异化与颠覆,描写现代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分裂,并且呼吁基督教精神的复归,同时希望在西方传统文明的废墟上重建秩序。  相似文献   

19.
受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圣经》英译表现出对语言性别政治的关注,出现了性别中性化翻译的新实践。译者们对《圣经》原文中的、或传统译本中的用于泛指的阳性词语予以系统的中性化处理,使新译本呈现出独特的文本形态,但也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论争,性别中性化翻译是否适用于《圣经》、中性语言能否准确地表达原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具影响力的一部戏剧,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中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图解。本文从"哈姆莱特对生存意义的思考"和"哈姆莱特的自由选择"两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这部戏剧的解读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