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激活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制度安排。它有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改变我国小农经营模式所带来的农业低效率和低水平发展旧模式,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奠定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研究阐述了合同形式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从社会学视角和法律视角剖析了制约合同形式下农地流转制度运行效率的障碍,给出完善合同形式下农地流转总体性制度体系建设和提升农地流转中介机构运作效能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3.
农地征用与农地保护法律制度构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征用与农地保护法律制度构建的探讨曾宝凡,姜兵(大连地产开发总公司)部分农地向非农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迅猛发展,由土地“农转非”造成的建设用地对农地的大量侵占及耕地的锐减,却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有关经济理论以及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现阶段农业人力资本积累在农地流转中的作用。文章认为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效率,政府在进行农业政策制定和设计时,不仅实现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市场化调整,而且还要进行农业生产领域内人力资本积累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观察》2015,(4)
为试图解决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激励与农民转出(退出)农地的生存保障问题,本文提出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对9个省(区、市)49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条件下愿意转入和转出农地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7.8%和51.6%,表明该制度设想中针对农地转入方和转出方的激励与保障内容符合多数农户的利益诉求。运用Gologit模型对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户主年轻、有农地经营借贷需求、参加了农业保险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高或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入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户主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及以上、户主从业领域为兼业和非农业、没有过农地流转行为、没有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劳动力占比较低、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所在村到附近城镇的距离较近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出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6.
确立物权式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在于通过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实现土地经营的市场化以及农业的现代化。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特征是流转客体的单一性、流转范围的封闭性、流转方式的债权性。本文认为,现行农地承包权债权式流转是低效的,应建立物权式农地承包权流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生态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第三个高度,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生产力具有绿色生态性、高纬度性、持续性与关联性、“三三三”协同性、人性化和利他主义等特征和要求。从生态生产力的要求出发,农地使用权流转必须以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承包经营权为前提,以“农地农用”、保障农民利益为原则,以明确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内容为条件。 相似文献
8.
美国家庭农场制基础上的市场调节美国的农地是农场主私有的,土地私人所有权的原始取得主要源于购买或政府的无偿赠送,无论购买或赠送获得的土地所有权,其产权边界都是非常明晰的。因此,美国的农地买卖和出租均很自由,土地转让的主要方式是租佃制,拥有土地而不自己经营的人自找使用者出租,或通过中介出租。出租的形式主要有固定地租和分成地租两种,买卖或出租的价格由交易双方协议采取某种方式确定。 相似文献
9.
健全农地流转市场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8月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用了一整节(第二章第五节)共12项条款,较详细地规定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和其他内容,自此从法律上认可并正式打开了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农地问题构成“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结点,也是城镇化进程中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为此,针对农地流转操作的政策空间和影响农地流转的现实因素,提出合力构建“六放”式农地流转机制的新架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日益深化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农地向非农领域流转。在农户与土地分离后,将面临若干机会损失。本文遵循机会益贫思想,构建了基于机会排序的农户机会缺口货币当量的农地流转补偿估值模式。鉴于此,农地流转估值应关注失地农户被边缘化风险,充分考量其机会损失,予以公允补偿。 相似文献
12.
13.
农地流转中的非正式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从制度方面研究农地流转的史料文献,大多忽视了对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分析。本文主要就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些与农地流转密切相关的非正式制度如意识形态中的公有制观念、家庭观念和家族意识、平均主义、集权主义、农本意识及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应该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这些非正式制度消化创新,找到它们与农地制度的契合点,使二者有机相融,协调进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4.
生态福祉视角下的农地城市流转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问题》2016,(11)
本文运用文献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首先阐明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生态福祉间的关系,梳理了农地城市流转中人类生态福祉损失与补偿方面的研究进展,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从生态福祉视角构建农地城市流转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所必须解决的两个基础性问题,最后从运作模式、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资金及形式、补偿标准和保障体系6个方面构建了该机制的运行框架。 相似文献
15.
论构建市场化农地流转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构建市场化农地流转机制张锐一、构建流转机制:农地制度建设的重点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社会化服务,是我国农地制度的基本特征。这种体制虽然较好地实现了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发挥了小规模土地经营的优势,但在农地流动方面出现了两种现象:1.集体调... 相似文献
16.
政府视角下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探索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参与者,政府的流转行为对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成熟度具有重要影响。以此为视角按照市场的供求规律可以得到政府行为下农地使用权市场流转的一般路径:农民自发流转阶段—政府获利阶段—农民流转意识与能力培养阶段—农民流转能力提高阶段—流转市场潜能开发阶段。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表明,其正处于农民流转意识与能力培养阶段。本文分析了政府补贴与价格干预两种政策对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作用过程及其效果,认为政府补贴与最低限价政策可以较好地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路径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从而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框架。皖南F区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是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包含了农地产权变革、农地流转政策实践、农业经营主体选择、农地租金调整和市场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形成了整体性的农地流转制度设置和运作体系。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以村社集体为核心载体,通过政府引导下的行政资源承接、以动员为基础的公意统合和基于村民自治的民主过程等机制,明确了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的权责关系,推动了农地流转秩序的有效运转。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能为“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以农地流转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然而,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矛盾,其中既有法律规定的缺失,也具有封闭性和债权性等非市场化倾向,在流转主体、流转条件、产权界定等方面限制过多或界定模糊,成为制约我国农地流转的法律障碍。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的法律机制,以法律机制助推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成为破解农地流转法律难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王怀勇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5,(4):18-20
受制于既有法律供给的不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还存在不少制度障碍。展望未来,三权分置的设计将可能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解决现有的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其发展与完善是我国近年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然而,受制于既有法律供给的不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还存在不少制度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施行,不利于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法律限制在我国现行立法中,有关农村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土地资源必然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有偿使用的方式进入市场流转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作为与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并存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其在使用制度上如何改革以进入市场流转,是当前需要从法律上、政策上和制度上加以研究、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今后农村经济乃至于整个市场经济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法律的角度,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上存在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