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第十年增产。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克服东北低温春涝、西南西北春旱、夏季南旱北涝、多次强台风等多重灾害的严峻考验,粮食和农业生产在高基数、高起点上再夺丰收。  相似文献   

3.
2004~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本文通过对粮食产量公式的分解得到粮食增产来源于作物单产、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调整三方面的因素,并进一步测算了以上三方面因素在"十连增"期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作物单产水平提高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为此,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粮食单产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各种投入、政策、气候和农户行为对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力度、种子和机械作业是推动粮食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温度和降水量对小麦和玉米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预期种粮收益对水稻和玉米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未来中国粮食单产的提高将日益依赖于优良品种和机械投入,而这些必须有政府农业科研和推广以及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受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呈现出区域结构分化明显,粮食生产逐渐向粮食主产区聚集;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形成,生产重心与中心向北转移;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形成,粮食生产集聚在优势的粮食产区等特征。文章采取案例分析方法,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剖析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基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逻辑框架,选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农民增收结构变迁、人均收入比较、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经营耕地程度、财政投入及生产条件改进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产销区农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不明显,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发展滞后等消极影响。该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着力打造粮食区域化生产;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形成农业发展为主、其他产业并行的发展模式等。该文提出,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提升:一是扩大准则层指标设定,精准、细化指标层指标选择,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评判;二是拓展研究视角,从个案分析推广到整个区域分析,总结普适性与特殊性规律,有的放矢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榆林市各县级单元为评价对象,在构建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根据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了耦合协调型分区。结果表明:榆林市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度值均大于0.52,表明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关系密切。耦合度为0.64~0.72的评价单元数量最多,其次为0.72~0.84,分布面积最少的为耦合度0.84的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中南部与东北部较高,西部较低的规律。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低水平耦合区面积最为广泛,其次为拮抗区与磨合区,协调区面积最小,表明榆林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319亿公斤,比2012年增加近20亿公斤,增幅1.5%。这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夏粮连续第10个增产年头。也是占全国夏粮总产量1/4强的农业大省——河南连续增产的第11个年头。殊不知,全国夏粮十连增是在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灾害威胁大的背景下实现的,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不同凡响,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8.
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2142亿斤,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增长,是在资源约束趋紧、自然灾害多发、全球粮食不安全的背景下取得的;是在加入WTO,全面深化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取得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作用重大,意义非凡。粮食连增打破了我国乃至世界粮食波动增长的周期,创造了现代粮食生产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17年前,美国农业与环境学者LesterR.Brow(莱斯特·布朗)发出了“WhoWillFeedChina(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而近年来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年又一年地用粮食丰产作出有力的回应。特别是2004年之后,中国粮食生产史无前例地实现了“八连增”,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万亿斤水平之上。2011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点:11424亿斤,使得国人人均占有自产粮食达852斤。因此,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角度来讲,对“八连增”如何赞美都不为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珠三角为例分析了1992—2008年中国巨型城市区域粮食总产和单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珠三角区域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总产的首要正向影响因素,耕地非农化比较效益对粮食总产及单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总动力、灌溉、粮价不再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决定因素,2004年后耕地保护制度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明显下滑;能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积极性是影响珠三角粮食生产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必须执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对象由"耕地"转向"可耕地",耕地管理目标由单纯的"粮食生产"转向"耕地多功能协调管理",耕地管理精细化,耕地利用规模化,可耕地农转非补偿标准应嵌入非农价值补偿。  相似文献   

11.
岁末年初,又到了盘点一年收成的时候。看看大数据,再翻翻小账本,201 4年的农民收入增速令人欣慰。201 4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 52 7元,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044元,实际增6.9%。有关部门表示,农民收入实现了"十一连快",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在欣喜的同时,仍要看到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8527元和22044元,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收入鸿沟何其巨大?尤其是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三农"领域亮点颇多,而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2年全国粮食产量达58957万吨,比2011年增加1836万吨,连续6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已远远超出《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确定的2020年粮食产量54000万吨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 2 0世纪80年代以来 ,粮食产量常居全国第一、二位 ,自 1985年以来 ,人均粮食产量一直维持在 4 0 0公斤以上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甚至出现了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总体而言 ,山东省属于我国粮食生产比较发达的省份 ,但这并不代表其粮食生产中没有问题 ,清醒地认识山东省粮食生产中的诸多“不安全”因素 ,有利于全省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并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一、山东省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1 耕地不断减少、退化 ,已威胁到粮食生产潜力的保持。随着经济…  相似文献   

14.
土地细碎化是指每个农户的土地分为零碎的几块。本文以小麦和玉米为例,运用常规生产函数模型和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不仅降低了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而且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影响。经预测,土地归整为一块将使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省扬州市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过渡地带。该市在迅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依靠科技促进粮食持续增产,走出了一条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29.7万亩,年产粮食60.4亿斤,其中吨良田面积461.5万亩,带动农民增收300元以上。该市三垛镇3.04亩小麦高产攻关田实产验收,亩单产693.2公  相似文献   

16.
本文深入剖析了我国粮食十一连增后产量持续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比较效益降低、劳动力结构短缺、国际竞争力减弱、生态和环境的代价大等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依然艰巨。为此,本文提出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农业保险、发展农业科技、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对策,来缓解粮食生产的资源和政策约束。  相似文献   

17.
科技兴农增产提速依靠内生动力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九年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双双超过50%,粮食增长的内生性显著增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农业科技,提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今年初,农业部就推介发布了160个主导品种和100项主推技术,并组织专家分地区、分作物、分农时提出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和技术人员科学种粮。从深松整地到适期播种,从肥水运筹到病虫防控和统防统治,全年10多个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构成了一套完整而清晰的粮食高产路线图。  相似文献   

18.
近日,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山东省平度市传来粮食丰收喜讯: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303.5万亩,单产495公斤,总产达到15.02亿公斤,连续第七年保持增产增收。“七连增”硕果累累,成绩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的粮食和农业生产经受了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市场、异常复杂的外部环境等严峻考验,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0928亿斤,近50年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首次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矛盾焦点,是国内供给增长慢于需求增长。而在众多的促进国内供给增长的手段中,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从理论上说,完善的市场机制会自动地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安排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