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解决工农差别、城乡分治等诸多现实问题,使城市和农村得到协同治理以避免两极分化,而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的支撑,以应对当前乡村治理处于探索阶段所存在的种种矛盾冲突,进而将村民自治纳入到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系当中,保障农民权益在新型城镇化中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城乡分治到城乡对立、再到城乡融合的过程,这种自然演进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原有利益联结被打破,进而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利益分配新模式。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较难共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此我们需要从土地权益、财税分配、社会保障、劳动权益等方面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实现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3.
"村转居"社区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社区类型,近年来我国"村转居"社区数量大幅增加。"村转居"社区采取哪种社区治理模式,关乎未来农民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架构里,关乎未来城镇化怎样走,关乎是否能真正破解"城乡二元分割",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本文从社区权力中心视角,构建了无中心、单中心和多中心治理模式,基于三个多村合并型"村转居"社区为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文章提出了优化"村转居"社区治理模式的建议,"村转居"社区成立初期政府要进行社区治理设计,根据集体资产处置情况不同提倡集体经济组织的适度参与,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合理利用制度遗产,注重治理过程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4.
"空心化"趋势下加强乡村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空心化"问题的产生与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政府必须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走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尊重乡村社会内在的秩序结构,构建城乡人员双向互动流通的机制,继承和保护乡村的传统和文化,加强"田园型乡村"社区的建设,让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城乡,建立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和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的法律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从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建设新农村,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让乡村仍为承载我们精神寄托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2021,(10):1-8
调研表明,宅基地制度改革与乡村现代化转型相辅相成。一方面,宅基地制度改革承载着乡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改革试点中也存在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匹配、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关系失衡、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以及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融合不足等问题,引发了"集中居住病""被上楼之争" "乡村治理危机""乡村社会困境"等诸多矛盾。从推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视角出发,宅基地制度改革应以推动城乡居民权益平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为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应然趋势。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失地后,如何对失地农民合法权益进行保障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农民补偿安置方式呈现单一性,土地征用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侵害农民土地权益,以农民权益保护为视角,提出构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村治理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又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新要求。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城乡一体化进程及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农地制度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之后,一系列包括税费改革在内的惠农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在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矛盾的"老大难"问题面前,农村社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新一轮的治理危机。本文主要从农地制度变迁、基层治理结构和财政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出现的治理危机,研究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农村社会多方主体利益,让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促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推进江苏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是联系广大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的重要纽带。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创新社区治理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聚焦江苏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探求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适宜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3%,特别是上海,己达到90%以上。然而,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维护农民权益问题,正日益显示出来。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根本利益,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人口城镇化的主旨,实际上就是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与市民共享城镇化的利益。因此,按照实现以人为本、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目标设计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农民市民化为切入点推进城镇化,将有助于冲破城乡间要素流动、资源  相似文献   

12.
农转居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社会现象之一,其治理逻辑深刻地受到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资源重组的影响。就社区范畴而言,资源重组主要发生在两个维度:其一制度框架内的资源重组,其二制度外行为博弈导致的资源重组。这两类资源重组解构了社区原有的社会身份结构和财富等级结构,并接续增加了社区公共领域的治理难度、弱化了社区自主治理的协作基础、增加了社区组织运行的财务风险。为舒缓社区治理的压力,社区发展应特别注重建构自助型弱势群体保障机制;建构新型社区团结性组织,重系社区团结的纽带;建构良好的社区公共治理规则,使"公-私"协作统一于社区公益。  相似文献   

13.
加新型城镇化不是城市规模的简单扩张,重点在于要把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如何真正实现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影响市民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的退出因素有:(1)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承载力不足;(2)宅基地退出后的保障性风险;(3)黏附社会功能的户籍制度阻碍;(4)补偿方式单一。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议:(1)推进住房保障政策,增强市民化能力;(2)健全各项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3)明确宅基地权属,确认和保护农民利益;(4)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5)制定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合理设计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乡土社会内生的多样性来加强生态建设,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如果能够把投资重点转到"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维持过剩的城市产业,通过生态恢复和乡土社会重建来改善地方治理,农民就不至于背井离乡,农村也能增强吸引力。这种城乡体化当是未来方向。客观上看,城镇化确实有利于化解产业资本过度集中的城市形成的生产过剩压力。方面,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五通(电、水、路、电话、网络),提供给中小投资者和城乡劳动者"搭便车"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以成都市幸福村为例,在分析土地综合整治中治理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解释治理结构改善的原因。研究方法:采用自主治理理论对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制度创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新型自治组织对传统组织既有替代又有补充作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改善社区自主治理结构,保证自主治理效率;社区参与治理,改变了政府或市场的治理模式,提高了制度绩效。研究结论:鼓励社区自主治理发展,选择政府、市场与社区在各自领域内协同配置资源的治理模式,有助于保障农民权益,降低社会风险和促进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6.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用地需求持续增长,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矛盾凸显,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颇为关注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强调,征收农民集体  相似文献   

17.
<正>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市场与农民个体多元主体相互合作共治,实现"善治"的过程。当前应把加强农村社区治理放在与城市社区治理同等重要地位,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农村治理,理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主体权责,充分保障村民自治权,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一、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传统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彻底废除二元制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集体土地利益的继承制度,使进城农民的土地利益永久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9.
<正>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下的上海正处在转型发展不进则退的重要关口。一、当前上海农村城镇化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农村城镇化既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人"的城镇化根本的是要解决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镇化是指由于非农化而引起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通过城镇化,农业人口从占较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及城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不但是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而且是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方式的转变。目前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关键是城镇化水平低,农民分享不断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