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从 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和《指引》是银监会在认真分析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金融法律制度,并借鉴境外监管机构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经验而制定的,是迄今为止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出台的最为完整、全面的电子银行法规性文件。最近,我们特约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四家的电子银行部门负责人就《办法》和《指引》的重要意义、今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战略以及规范电子银行业务的新举措,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2.
资讯     
银监会通过电子银行三规章 (本刊讯)11月10日,中国银监会召开第40次主席会 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 行安全评估指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业务资格认定 工作规程》。  相似文献   

3.
全省农行2005年电子银行业务工作会议于5月27日在芜湖培训中心召开。省分行电子银行处及有关处室负责人、各二级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分管行长及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省分行党委委旯、副行长汪贵胜作了《抓住机遇努力拼搏为全面提高我行电子银行市场竞争力而奋斗》的主题报告,巢湖、宿州、滁州分行和省分行营业部就电子银行的开展情况作了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4.
李霞 《银行家》2007,(9):126-127
从2001年人民银行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到2005年4月《电子签名法》实施,以及人民银行2005年10月颁布《电子支付指引》到中国银监会2006年2月颁布《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这几年是我国电子立法、立规从无到有,起步发展的阶段。特别是《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不仅拉开了我国电子立法的序幕,而且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首次引入  相似文献   

5.
《金融电子化》2005,(7):14-14
日前,央行继银监会此前发布《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之后,发布了《电子支付指引(征求意见稿)》。文件规定电子支付指令与纸质支付凭证可以相互转换,两者具有同等效力。该指引旨在规范和引导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保障电子支付业务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范电子支付业务风险,确保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电子立法、立规从无到有,从2000年人民银行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到2005年4月《电子签名法》实施,再到中国银监会2006年2月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为电子票据的交易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这几项法律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对此,本文提出了完善电子票据的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电子银行应运而生,从长远来看,电子银行业务是银行发展的方向,即使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对电子银行依托程度也将越来越高,而且电子银行业务有效成本远远低于传统柜面业务,可降低经营成本,虽然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但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村信用社需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工作力度,发展好电子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8.
全省农行首次电子银行工作会议于3月28日至30日在芜湖分行培训中心召开,省分行客户服务中心及有关处室负责人、各二级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分管行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及客户经理等近130人参加了会议。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谢利克同志在会上作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加快全省农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而努力》的主题报告;蚌埠、安庆、巢湖分行就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情况作了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9.
电子银行业务分流是战略性业务发展与品质提升的重耍内容,电子银行品质提升是电子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电子银行品质提升需要靠优质产品和优质的支撑。本文通过对襄阳分行近年来电子银行业务进行总结梳理,提出电子银行促质提动与业务分流提升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一、电子银行业务中的洗钱 电子银行相对于银行来说,不是一个新银行,而是传统银行在信息社会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职能再创造。电子银行业务是传统银行业务利用现代社会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创新的一种新的业务方式。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电子支付工具种类也不断增加。电子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使金融服务便捷高效,但不利于监管。因此,电子银行的开放性,电子现金的匿名性、银行服务的不问断性,客观上为犯罪分子利用电子银行业务进行洗钱带来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型分销方式和渠道,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近几年,我行电子银行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量在本行总业务量的占比以及与区内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对比看,我行电子银行业务还处  相似文献   

12.
段玉青  王博 《新疆金融》2009,(12):35-37
电子银行是网络经济与现代商业银行相结合的产物,它开辟了新的交易处理方式、产品营销方式和客户服务方式。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银行业务流程再造,优化银行经营方式,降低金融活动交易成本,促进银行由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为促进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明确电子银行经营贡献,本文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效益评价研究并提出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国内金融机构电子银行发展和农行戚宁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全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和思路,以期实现农行咸宁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电子金融和银行业的不断发展,这就让农村信用社的电子银行业在这种背景下得以进一步发展,但是在目前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也突显出许多问题,尤其是产品的缺乏创新性、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就使得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在推行的过程中力不从心,无法将电子银行业整体的附加值提升,因而阻碍了农信社电子银行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因此,本文首先对农信社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中出现的困境和弊端进行深入探讨;其次,农信社在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中应突破困境,找到解决困局的对策和举措,以期使得农信社中的电子银行业务更加人性化和富于创新性,这样才能使得电子银行业务逐步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5.
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型分销方式和渠道,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近几年,我行电子银行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量在本行总业务量的占比以及与区内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对比看,我行电子银行业务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分析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瓶颈,研究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加速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以增强我行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6.
银监会新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曾经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1]第6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开展银行业务进行了规范.但是,随着近年来电子银行业务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该《暂行办法》已不能满足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需要.鉴于此,银监会近期制定发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6年第5号,以下简称《办法》),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7.
从1999年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起步以来,其电子银行业务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我们必须冷静地认识到,电子银行这一诞生于现代通讯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业务应采用的管理模式与我们现行的传统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有着许多差别。要使客户认同并最终成为忠实的使用者,基层网点的营销是关键,而对基层网点的电子银行业务营销进行指导,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层面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全国多数一级分行在2003-2004年间成立了电子银行部,对本行辖内的电子银行业务统一进行规划.发展和管理。而二级分行层面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模式一直存在颇多争议,电子银行业务应该由哪个部门主管?是否应在二级分行设立电子银行机构?这些问题的长期不确定已经成为影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因寨之一。本文结合江西省分行的情况对二级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模式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都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作为主要战略举措之一,竞争越演越烈。中国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提高电子银行产品竞争力是保持电子银行业务在国内市场主导优势的根本。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电子签名法》的实施,将极大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本文首先在介绍《电子签名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签名法》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操作所能给予的支持和保护,另外,本文还对商业银行适用《电子签名法》时应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马英杰  吴淑梅 《河北金融》2015,(2):45-46,57
随着货币结算电子化日趋成熟,银行业已经迈入网络时代。电子银行业务以物理网点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迅速抢占市场,各家银行纷纷制定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如何对电子银行业务准确市场定位,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效益,是当前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邮储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必要性出发,深入分析其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电子银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