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蒙克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1):25-52+151-152
针对争论如何影响国际规范演变这一问题,作者结合建构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析视角,从中国春秋时期国际战争规范退化的历史中提炼出一个解释国际规范演变的理论框架: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规范争论的结果会影响规范演变的方向,当国内规范争论的结果违背原有规范下的社会预期时,会经由规范之间的相互嵌入性导致与国内规范相连的国际规范出现退化;同时,这一效应会随着现实主义范式所强调的国家间相对实力差距的缩小而被放大。为此,作者创建了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国内规范争论和国际战争正义性的面板和配对数据集,以定量方法检验并支持了该框架推导出的假说。分析揭示,“春秋无义战”的出现未必是由于楚国等异质性修正主义大国对周礼战争规范的挑战,而更多是规范主导者周王室的衰微以及各诸侯国在争霸竞争中实力趋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透过国际规范演变的理论视角和中国古典国际关系的历史启迪理解当下自由国际秩序所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现实建构主义与自由建构主义:一种研究纲领内部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竞争性理论,现实建构主义与自由建构主义均强调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性,二者的分歧不在于认识论和本体论,而在于诸如身份如何被建构、规范如何被社会化、国际政治最终朝向何种方向演化以及谁是国际关系的关键施动者等一系列"有关国际政治如何运行"的规范性问题。围绕这些分歧,现实建构主义与自由建构主义分庭抗礼,其实质是坚持建构主义研究方法的两种不同政治哲学之对立,因而其学术分野应居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纲领内部。就此而言,现实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核应是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是国际关系的进化冲突论;与之相对应,自由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核则是合作政治的社会建构,是国际关系的进化合作论。  相似文献   

3.
作为竞争性理论,现实建构主义与自由建构主义均强调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性,二者的分歧不在于认识论和本体论,而在于诸如身份如何被建构、规范如何被社会化、国际政治最终朝向何种方向演化以及谁是国际关系的关键施动者等一系列"有关国际政治如何运行"的规范性问题。围绕这些分歧,现实建构主义与自由建构主义分庭抗礼,其实质是坚持建构主义研究方法的两种不同政治哲学之对立,因而其学术分野应居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纲领内部。就此而言,现实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核应是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是国际关系的进化冲突论;与之相对应,自由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核则是合作政治的社会建构,是国际关系的进化合作论。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的哲学渊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主义为人们研究一般意义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系统方法。它强调语言、规则和统治条件在现实的社会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作者从四个部分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对包括建构主义在内的人类现代思想的一些预设所产生的影响:(1)言语和宾词,我们通过说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及做什么来赋予其形式;(2)分类,这也是讨论宾词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关于部分和整体的分析非常有启发性;(3)二值原则,是关于所有谓语或是肯定或是否定的实践,社会关系中的规范性正是源于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而规则是表达二值原则的媒介;(4)一般意义的实践,实践是人们用来描述彼此之间基于规则进行言语交流和生活所发生的一切的重要术语之一,是社会建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出现了合流的趋势。作者认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物质主义+结构取向",而建构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观念主义+过程取向"。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梳理,作者发现这些文本中包含大量的相互融通和交叉的内涵,而两大学派相互融合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政治哲学中汲取灵感。现实主义的哲学思维来源是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而建构主义的哲学思维来源是康德,对康德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发展的黑格尔处在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对黑格尔思想进行继承的两条路径对两大学派合流后的发展有重要启示。"黑格尔-马克思-哈贝马斯路径"可以对现实建构主义的发展有所启发,而"黑格尔-尼采-福柯路径"则可对建构现实主义的发展有所启发。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规则性文化、社会化和认同,而建构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关系性权力、规训和他者。尽管这两个新发展的理论都基于西方的哲学传统,但是它们与中国外交的一些传统和特征有相似之处,并可能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某种支撑。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可以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实体理论相融合,建构主义试图在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因此它与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并非截然对立,这就为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而成的现实建构主义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二是国际政治无法超越权力政治。因而,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探讨权力的多种形式及其在建构国际政治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实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权力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可以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实体理论相融合,建构主义试图在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因此它与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并非截然对立,这就为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而成的现实建构主义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二是国际政治无法超越权力政治。因而,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探讨权力的多种形式及其在建构国际政治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这部《共享中国:高端专家访谈》中。作者通过与十多位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并在国内外享有颇高知名度的高端专家们。以认真而又十分活跃的互动式访谈,回顾、解析了近几年来全体中国人所进行的种种改革尝试;对人人都关心的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特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趋势,进行了见仁见智的评价、预测。道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内幕”和真知灼见;提出了许多的有价值的、富有建设性、突破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解难高招儿”。  相似文献   

9.
崔杰 《新西部(上)》2009,(12):45-45,42
对传统人性观与建构主义人性观取向进行比较得知,传统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性恶论,或者是性善恶混论。而建构主义认为人性是社会的建构,人性是关系的存在,人性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与社会。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均势秩序的规律性和自由主义宪政秩序的正义性不断遭到质疑,而既有国际秩序的建构主义分析框架只是阐述了秩序与规则、知识的关系,没有回答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哪种价值观具有优先性,会成为建构国际规则和规范的核心知识这一问题。作者借鉴了批判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提出当代国际体系的知识是权力建构的结果。在国际体系中,霸权推动其私有知识成为体系的共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体系内部秩序,学界有必要对构成国际秩序的知识进行重建。当体系的权力结构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且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时,国家间通过沟通行动,可以对知识进行重建,进而在更为合理的知识基础上构建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1.
郭树勇博士的主题发言全面梳理了建构主义发展的脉络,对建构主义的学术贡献以及国内外学界的批评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建构主义2 0 0 0年以来的学术发展进行了非常有意思的分类。我认为这些工作本身就是对建构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贡献。我个人认为,以温特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创新在于把观念本体论与实证主义认识论相结合,而这种结合的基础是科学实在论,强调对不可观察到的社会类别或社会世界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进行认识和研究。观念本体论或者说本体论上的革命在各种反思主义理论那里已经存在,而实证主义认识论在…  相似文献   

12.
建立起一种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法律纽带,将以传统习惯和个人魅力作为合法性基础的传统政治权威,转变到以理性和法律作为合理性基础的现代政治权威,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作者题记也不知源于哪朝哪代,"民不告官"成了老百姓信奉的千古律条。我国古代行政司法合一的政治制度,事实上也不可能通过司法程序监督和制约官员们的行政权力。今天不同了,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虽然主张不同,但并非完全对立。社会风险研究和管理中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各有自己的优劣之处,并且二者具有良好的融通性与互补性。将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整合,可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各自劣势,从而优化社会风险防控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类 : 《中国贫困地区劳动供给研究》(华文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 )作者 :都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前沿思索 :中国经济非均衡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0年 12月 )作者 :朱恒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政治学法学类 :《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 2月 )作者 :周光权 清华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 )作者 :方长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讲师社会学类 :《缺席与断裂 :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  相似文献   

15.
对建构主义的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国际关系理论中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以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反思主义学派的猛烈批评。但这些批评大多显得有些矫枉过正。而 80年代晚期兴起的建构主义则力图取两派之长 ,补双方之短。建构主义相信社会现实是被社会性地建构出来的 ,注重人的理念对社会现实的影响或建构 ,但同时强调理念是在人的主体间性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接受社会现实的客观性。本文对建构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 ,认为建构主义对世界政治中的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性主义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固野 《新财经》2006,(10):93-93
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后,副总统杜鲁门接任了总统职位。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杜鲁门都在罗斯福的阴影下,不像一个真的总统。直到半年后,在处理一次罢工浪潮时,杜鲁门成功战胜了工会领导人。回到白宫后,老杜扬眉吐气。《光荣与梦想——美国1932~1972社会实录》一书的作者引  相似文献   

17.
作者尝试将"心理-社会均衡"的理论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把近代西方国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际关系与"个人"这种西方社会的"基本人际状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及本质。作者认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出现是解决个人社会一体化问题的产物,"个人"与近代民族国家是一种同构映射关系,即两者都是界限清晰的行为主体,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关联性,对个体利益和权利的强调与国家功能的分离具有一致性。个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利益、竞争、缺乏安全感——也反映在国际关系中并被普遍化和强化。作者还分析了"个人"心理-社会均衡模式的特点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所谓"安全困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后,逐渐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尼古拉斯·奥努弗第一个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引入到国际关系学界,以语言和规则为核心,借鉴了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理论,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其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是围绕言语行为、规则和社会秩序而展开的。人们通过一定的规则使用语言,语言又演绎出规则,规则成为人和人交往以及人和社会互构的媒介,并最终形成统治,统治又有助于生成新的规则,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规则也因此造就社会秩序并建构出不同的统治形式。奥努弗理论让人们对语言和规则的重要性有一个新的认识,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伟 《理论观察》2007,(2):130-131
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重视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自主能力的成长与建构。在社会建构主义语境下,英语教师要树立发展性的学习者主体的语言观、师生协同建构的学习观、学习中师生同步成长的学生观。国内英语教学急需建构学生自主的情感调节机能、学生主体文化心理、学生元认知策略。教师在社会建构主义语境下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成长,实现学习者英语语言技能的运用性建构。  相似文献   

20.
亚历山大·温特体系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身份理论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理论界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身份理论,但是温特的身份理论在概念运用的合理性和逻辑推演的自洽性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困境。作者将温特的身份理论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背景中予以考察,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内身份研究的相关成果,指出温特理论建构中的结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是造成其理论存在概念与逻辑困境的根源。同时,在比较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温特将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个体导向社会身份普遍化的错误做法,尝试提出与个体导向社会身份相对应的关系导向社会身份的概念。关系导向的社会身份概念有助于克服温特身份理论的结构主义、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恢复社会身份的情感意义和行为体的情感施动性,为推进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为开阔和包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