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越来越重要。进一步评估城际铁路客运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影响力,提高运营与服务水平,实现与战略管理目标的有效对接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现阶段区域经济的特点来研究城际高速铁路的运营管理影响力;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关联影响力分析,研究影响运营管理的内外关联因素。对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规划和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设计,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协同性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沈刚 《经济》2011,(8):38-41
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城际铁路——京津城铁正式开通运营,运行时速达350公里。从天津北京单程仅30分钟、发车间隔仅为5分钟,京津城际正用速度影响着两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资源丰富,服务业也很发达,特别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而国家对天津的定位是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这里的制造业优势明显,沿海资源独特。京津城铁的通车,将极大地拉近两地经济和生活空间,使两地资源互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崔玲 《经济》2011,(8):42-45
"我知道北京与天津的距离并不远,但我从来没想到过,家在天津的我,会比在北京的同事下班后更早到家。"在北京宣武门某期货公司上班的李晶晶说,"我有个同事家住天通苑,每天下班后到家要八点多,但是,我回到天津的家里,也不过七点。"都说高铁改变生活,看来此话不假。双城的同城化生活京津城际是我国开通的首条高速铁路,此条高速铁路的开通,将两座直辖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搜集了微观土地交易数据,基于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的准自然实验,利用与特征价格模型结合的多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城际高铁对土地市场的冲击。研究表明,城际高铁在开通前至少半年就会对土地价值产生影响,影响范围约为站点周边方圆10公里,提高周边土地价值约20%,但对工业用地影响不明显,且现有建设用地价格所受影响显著大于新增建设用地。同时,城际高铁通过土地财政渠道短期能够显著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本研究从增长效应的视角为城际高铁建设的效益评估提供经验证据,为促进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郑学书 《城市建设》2011,(1):189-189
本文主要对CFG桩复合地基施工以及沉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结论,对铁路客运专线的施工可以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同时,结合实测数据,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进行了具体分析,监测数据及相关分析对保证施工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速环城公路的修建将北京城的范围一步步扩大,变化的速度可谓是几年一个样;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让我们一下子理解了"大北京"的概念;而如今高速铁路的通车又将"大北京"的概念做了极大的延伸.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km/h的客运专线,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既是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和示范性工程,同时也是2008北京奥运会交通配套工程.京津城际CRTSⅡ型板式无碴轨道,沿袭了博格无碴轨道的特点,采用了预应力轨道板结构、经数控磨床打磨的高精度承轨槽、轨道板快速测量定位系统、以及高性能沥青水泥砂浆垫层等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整个系统由滑动层、底座板、BZM砂浆垫层及Ⅱ型轨道板四大部分组成.本文根据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的经验,总结了轨道板铺设的施工方法,阐述了在施工中轨道板铺设的准备工作及铺设流程,为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道床的施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采用博格板式无碴轨道设计,是我国第一条最高时速350m/h 的客运专线,这种轨道的铺设对基础测量的要求非常高.根据德国博格公司针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专线大部分线路为桥梁特点所提供的资料,经过严密的精度分析,布设GPS 控制网作为该工程的平面控制.  相似文献   

9.
高铁影响下的京津城际出行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侯雪  刘苏  张文新  胡志丁 《经济地理》2011,(9):1573-1579
文章通过总结1 400份实证调查问卷,利用GIS及社会统计方法,从出行交通方式、出行频率、出行需求、出行时空分布及出行空间感知五个方面,分析归纳出在高铁影响下,京津城际出行行为的特征及其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研究发现:京津城际高铁不但改变了原有城际交通的分布结构,加强了城际出行的强度,增加了人们城际出行的需求;同时影响了人们对城际出行的空间感知,使得部分人群产生了职住分离的意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职住分离这种新的就业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大陆桥视野》2009,(6):13-13
4月1日,汉口至上海“和谐”号列车驶出,合(肥)武(汉)客运专线投入运营,我国首次建成的全程无缝钢轨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较之目前我国已开通的京津城际铁路、合宁铁路,300多公里长的合武铁路采用了无缝钢轨铺设的最新技术,彻底改变了过去钢轨对接合缝的传统工艺,全线没有一个钢轨接头。  相似文献   

11.
京津联合发展总部经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艺纹  李小玲 《现代财经》2006,26(11):17-20
京津联合发展总部经济,可充分利用两地优势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形成空间相邻、功能互补、产业链较完善的联合体,变水平的非理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的友好合作,还将带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崛起,实现区域共赢。  相似文献   

12.
邢友聪 《当代经济》2009,(13):106-10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相互分割的单核城市会变为城市联合体的城市群,这必然会对相关城市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城市的住宅市场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受到冲击.随着京津城际高铁的开通,京津一体化速度明显加快,本文将以京津一体化为例,分析同城化对相关城市住宅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柔性引进京津人才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才成为新时代的两大支点,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我国人才流失严重,河北人才亦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京津。面对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和时代条件,河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内环北京、天津两大都市是河北突出的区位特点,而京津两地是全国知识最密集的地区。笔者认为,通过人才与项目、产业互动,可实现对京津人才的柔性引进,不断提高河北对京津冀乃至全国人才资源流动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范捷 《经济论坛》1995,(5):13-15
北京、天津位于河北的中心位置,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摆正与这两座城市的关系。 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的关系,多年来 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很长一个时期,河北的口号是“服务京津”,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河北与京津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单向的、从属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京津第三产业分工协作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从消费模式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首先对经典经济基础方法进行修正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京津两市第三产业的差别与联系,为京津发展提供依据。其主要结论:①北京第三产业总体优势明显,发挥着全国性三产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天津在第三产业服务输出上,总体明显弱于北京,主要为大区服务。②北京以物流为基础的三产行业处于绝对劣势,或处于显著相对劣势地位;天津则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相对北京的劣势十分突出。相对而言,北京发挥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的作用,天津则扮演了物流中心的角色,而且这种分工在经历了八五期间之后越发明显。③京津两市联手发展的原则和方式主要为完全分工、相对分工、产业地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京津软件产业具备互补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在探讨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简称"京津软件共体")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建立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若干重大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继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后,京沪高铁、京石高铁以及此后陆续设计开工的多条高速铁路轨道桥面均采用了喷涂聚脲弹性材料,本文就以上几条高速铁路的施工经验从喷涂聚脲的性能、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几方面给与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4日,京津高速铁路工程率先开工.这项总投资133.24亿元的工程,以飞快的建设速度,一开始就计划好要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2008年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  相似文献   

19.
卢忠民 《经济研究导刊》2012,(9):139-140,145
京津两地五金行、书业、钱业、银号、文具行、皮货业等多由冀州人经营,遂成冀州商帮。该帮在加快京津城市工商业的近代化发展、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慈善与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皆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冀州商帮充当着京津冀三地有机地联系的桥梁。此研究或许可为当下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京津都市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和天津为主体的大都市区,不仅是华北地区的经济核心区,更承担着全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职能,其中制造业仍是区域竞争能力演变的重要驱动因子,因此,增强京津都市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提升本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该研究旨在对京津地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进行结构解析,明晰该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结构来源,为打造新型产业分工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表明,自1997—2007年间,北京和天津制造业的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大约相当于全国的2倍;研究期内京津地区的制造业生产效率均有显著增长,且自2005年以后天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高于北京。采用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对京津两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结构分解结果表明:纯生产率效应即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导致制造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主要源泉,由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导致的行业结构调整即"结构红利"效应并不显著。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行业分解结果表明:京津两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主要源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技术与规模经济指向型行业。结论主张京津地区制造业要尽快以新型产业分工为基础,根据城市自身优势,实现制造业产品和功能的差异化战略,共同打造全球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