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基础,阐明身与心的和谐关系。其身心和谐论的核心在于存天理、去人欲、存善去恶,恢复人的本体良知,扩充人的现存良知,以达到身与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道义论和功利论是西方近代以来伦理学思想的两条主线,它们有着不同的道德理念、道德标准、道德追求和伦理精神。在生态伦理学理论的诠释中,仍可看到道义论和功利论的思想痕迹以及它们之间的理论冲突与融合在当代的延续。如何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对立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陈俊 《经济研究导刊》2012,(27):246-247
随着生态医学模式的建立,医学伦理的类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趋势日益明显,其结果必然促进生态医学伦理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生态医学伦理的建立提供了哲学基础,和谐环境伦理为生态医学伦理的建立提供了伦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中蕴涵着许多深刻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生态化发展的思维。分析其中精华:有"天地人一体"的生态化思维,包括生态价值论、生态和谐论、生态系统论等;有"天地人中和合"的生态化目标,包括人内在的生态化、人外在与周边生存环境一体的生态化;有"与天地参"的生态化行为,包括以人为本"明于天人之分"、"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知和知常知变"的和谐推进方式、"知止知足知生"的创新发展模式等。探讨古代生态化的思维、目标、行为等,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对于丰富生态文明内涵、促进当代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技与伦理之间难以辩证互动是科技禁区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的症结所在,也是科技伦理概念难以成立和科技伦理学难以成学的要因之一。从科技-伦理的和谐生态理念来看,"科技禁区"命题在形上层面至少关涉到科技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两个不同的思想维度。这就决定了应当且必须基于二者各自的合理性限度,于超越而涵摄的科技-伦理生态中审慎界划科技禁区,并通过与其它文化要素的动态制衡,最终实现整个文明的和谐构建。如此整合而成的禁区,才会在现实中促进而非遏制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如何实现人自身从污染破坏者向治理保护者的转向,乃是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历史追问。本文以人与自然的社会和谐性为切入点,试图于和谐社会的视阈之中探究生态伦理的特质、构建以及实践性问题。从而突显生态伦理于生态文明转型中的核心地位,以期唤起人们对生态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传统滩涂资源开发的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反思.提出在当前滩涂开发中要解决生态伦理学方面几个矛盾问题,必须重视生态伦理观在滩涂资源开发中的运用,树立现代生态人类中心论和绿色生态理念,遵循生态伦理开发原则,建设和谐滩涂。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型农地整理规划设计与运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农地整理中不伦理的行为,探究了产生不伦理行为的根源,提出了生态板、生态孔、生态岛屿和生态边界等环境伦理型农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和运作模式。环境伦理型农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在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土地整理项目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关怀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主要包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理念,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与生态伦理趋同的永续发展追求。当今时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加强制度设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大力发展生产才能有效推动"中国梦"视阈中生态伦理关怀的践行。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正人心论"是一种主导的理论观点与措施方法。生态伦理学是"正人心论"的集中体现与核心精神。生态伦理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但因生态伦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自身的困境,因此只是实行价值观的大转折,即"正人心论",并不能完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正人心论"与"正制度论"的有机结合才能建成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危机是当今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用生态伦理思想对待自然、协调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生态伦理为公共经济政策的制订提供重要支持和参考。本文从伦理学和经济学角度阐述了生态伦理与公共经济政策的关系,提出了诸如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以技术创新为先导、鼓励发展潜势产业以及开征环境资源税等措施,探讨了矿区这一生态脆弱区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认为充分尊重并遵循生态伦理思想是新时代公共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危机是当今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用生态伦理思想对待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生态伦理为公共经济政策的制订提供重要支持和参考.本文从伦理学和经济学角度阐述了生态伦理与公共经济政策的关系,提出了诸如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以技术创新为先导、鼓励发展潜势产业以及开征环境资源税等措施,探讨了矿区这一生态脆弱区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认为充分尊重并遵循生态伦理思想是新时代公共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建立公平正义的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生态文明之公平正义的伦理精神以解决人与自然的二难困境为逻辑起点,通过代际和代内的公平正义来体现,并具体指导人类的现实实践,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由理想向现实、由实然向应然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道德,即生态伦理,早在20世纪60年代,莱奥波尔德、诺顿等人的诸多文献中就多次提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世界人口迅猛增加,使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呈加速之势,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它应成为21世纪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建立公民生态道德的必要性生态道德,是“世界伦理”(亦称“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的伦理内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内涵认识和理解循环经济,使人们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人-自然-社会”三维符合系统基础上的经济系统的循环。以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内涵为主要内容,重点从生态伦理思想基础、生态伦理原则、和谐发展观、“以人为本”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为人们全面深刻认识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培育公民伦理精神,不仅是解决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矛盾冲突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转型期,我国公民伦理精神生长亮点主要表征为公民主体意识得以张扬,公民责任意识得以觉醒。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公民诚信意识和催生我国公民公平正义精神,以此推动我国公民伦理精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伦理的视角对生态危机问题进行道德的思考,呼唤生态道德、呼唤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应从塑造理性生态公民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其根本目的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就可持续发展人才。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产力标准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生产力标准多从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来探讨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研究却明显不足。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需探讨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也符合马克思生产力范畴的基本要义。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就是人的生产活动与周围生态环境是否和谐以及和谐的程度。这要求生态文明视域下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价值优先"原则,体现"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双重统一,实现物质财富生产和生态财富生产的双重统一,反映生产成本核算和生态成本核算的双重统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道家以"道法自然"为最高准则构建了一幅人与人,人与天、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理想境界。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人们的生态和谐思维:维护新农村生态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界内部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