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春  傅元海 《山东经济》2011,27(3):67-72
外资技术含量是度量利用外资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外资技术含量是不能直接观察的。外资的一些特征能反映技术含量,如以独资方式进入的外资技术含量高于以合资、合作、兼并方式进入的外资,因此外资进入方式传递了外资质量的含义。信息不对称会诱导外资以合资、合作和兼并方式进入,降低信息不对称则使外资以独资方式进入。从提高外资技术含量的角度,外资政策应鼓励外资以独资方式进入,限制引导外资以合资、合作和兼并方式进入。  相似文献   

2.
任洁 《发展》2002,(5):71-72,74
入世后,上市公司面临的挑战迫切要求上市公司提高质量。1.外资企业对境内证券市场的渗透,给我国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尚未完全对外放开,但国内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宽松的投资政策会使外资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大举进入中国。外资企业一般通过兼并收购方式以控股股东身份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或者是以非控股股东及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国内上市公司的经营。目前我国已有几十家上市公司披露携手外商企业的事项。如法国阿尔卡特与上海贝尔合资组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并成为间接第二大股东;格林柯尔以占科龙电器公司总股本20…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外资企业通过并购这一重要的跨国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已经逐步开展起来,从05年到06年,外资屡屡并购国内上市公司,钢铁行业尤为明显。本文结合已经发生的外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过程中各参与方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外资并购对行业整合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95~2005年间发生的49起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外资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并购增加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财富。研究还发现,外资并购方式、外资是否控股以及目标公司与政府的关联程度对外资并购的财富效应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政策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引资利好政策的影响下,外资开始介入我国证券市场。1995年的外资并购北旅股份案,成为第一起外资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但是,国家出于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国务院办公厅1995年转发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暂停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入股转让给外商请示的通知》,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和法人股。此后的6年,外资并购陷入低潮。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领域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外资股进入上市公司腹地作战的趋势也就此形成,其战术也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7.
潘成林 《特区经济》2008,(12):112-11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资并购已成为外国对华最主要的国际直接投资方式,而我国上市公司是外资并购的主要目标。本文在借鉴国外成功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证券法律规制的缺陷,并对于其完善提出了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收购已经取代投资建厂从而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方式。 据统计,2005年,国内并购案创记录地达到1251宗,数量上,外资占比在10%以上,而且外资的收购标的额,平均高出内资收购的50%。  相似文献   

9.
外资介入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和积极要求;但目前的外资并购国有股和法人股活动受到实际操作性不强、可购股权流通性差和现有并购系统缺陷等问题的制约;外资并购的关键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制度的创新与开放的契机,应该把握时机,从规则细化、增加并购方式和市场流通性、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系统。  相似文献   

10.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文化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1990—2000年间投资于江苏省的3452家外资企业为样本,分析了投资国文化、投资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来自控制性权力偏好型和风险喜好型国家的外资偏爱以独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越大,外资越有可能采取合资方式来规避跨国经营中的风险;中国吸引外资经验的丰富降低了外资进入后的经营风险,从而促使它们越来越多地采取独资进入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资本市场的建立,从1995年日本五十铃、伊藤忠株式会社收购北旅股份(600855)开始,外资并购这一事物正式进入国人的视野。其后随着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完善以及2001年我国加入WTO,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应该看到外资并购本身是一个复  相似文献   

12.
程鹏 《中国经贸》2008,(24):139-140
本文在股权分置改革这个新的背景下,分别站在外资和上市公司两个角度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正负面效应加以分析。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我国上市公司在面对外资的并购活动时,既要充分发挥外资并购的正面作用,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努力避免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外资和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外资并购亦称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流趋势。并购中国本土企业不但节约成本。而且还省去了新建企业的时间.于是并购控股中国企业就成为一种外资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快速得到回报的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国内。本文探讨了外资并购国内企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浅谈我国外资并购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振  李蓉  陈熙 《特区经济》2005,(6):160-161
一、我国外资并购立法的现状与缺陷1.我国外资并购立法的现状我国长期依赖缺乏外资并购相关立法,根本不足以承担起对外资并购的促进和规制任务。随着2002年《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与之配套的《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出台,我国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标志着外资收购境内上市公司进入了实质性阶段。2003年1月2日由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外国投资…  相似文献   

15.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实证效应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外资并购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案例倍增。本文拟以中国证券市场上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事件为例,分析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与趋势,管窥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经营业绩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章安平 《特区经济》2004,(12):178-178
一、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动因分析1.实现向中国的资本扩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乔治·斯蒂伯格说过:“一个企业通过将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额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外资并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逐渐取代创建方式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并购高潮迭起,成为经济全球化中引人注目的现象。外资通过并购介入国内上市公司,实现对中国的资本扩张。2.品牌效应。通过并购会令中国消费者和关联厂商更为关注上市公司。并购的戏剧性与改朝换代的变革远比正常的上市运做更能吸引投资者和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贸》2004,(11):14-14
目前外资开始以灵活的运作方式大规模进入国内风险投资领域.这一形势为中国的国有控股风险投资机构的改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其实.国外风险投资公司及风险投资基金进入中国几乎与中国风险投资的初创同步。根据Zero2ipo-2003中国风险投资年度报告.外资在中国大陆的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从1985年的一家发展为2003年的41家.风险资本总额也增加到57.4亿美元。外资的进入不仅为中国的创投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本.还传授了国际风险投资运作方式.提供了资金管理人才及多种退出渠道,这些都有助于改进中国的风险投资运作在先、法规滞后、运作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并有利于促进国有控股风险投资机构的股权设置和股权转让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谢安忆 《辽宁经济》2007,(10):64-65
中国房价的持续走高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几经调控之后,房价还是居高不下,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资的介入。由刚进入中国时的投石问路,到前几年的大举进攻,再到近几年的深度介入,外资一直以多种方式或明或暗地影响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成为房价飙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并且一部分外资机构恶意炒作中国房地产的行为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着重分析外资炒房行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危害,揭示外资在华炒房的真正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郭平  胡君 《世界经济研究》2023,(2):34-49+134-135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已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外资利用的不可忽视因素,而加快促进外资新企业进入是实现制造业“稳外资”的重要目标。基于外资新企业进入视角,在利用工商注册数据对外资活动进行准确测度的基础上,文章试图揭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制造业外资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外资新企业进入受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程度与其面临的贸易风险敞口相关;贸易政策不确定通过实物期权效应与制度摩擦效应,降低中国制造业外资新企业进入的数量与规模;(2)当外资企业所处行业的资产可逆性较小或契约密集度较大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外资新企业进入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3)异质性分析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合资型、研发型外资新企业进入的影响较小;(4)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提升与地方营商环境改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外资新企业进入的抑制作用将会显著弱化。文章结论将为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实现中国制造业“稳外资”目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浪潮不断迭起,外资零售企业进军本土零售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本文分析了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的方式及本土化策略,并将内、外资零售企业进行了现状对比,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给出了应对之策,这对时下内资零售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