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化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职业发展和生活方式。“新工科”作为一种面对未来需求的高等教育新型模式,其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可。然而,随着新工科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课程体系也需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数字化教育时代要求的新工科高质量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教育和新工科人才的定义和内涵,指出了数字化教育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发展方向,分析了提出适应数字化教育背景下新工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路径,为同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安徽工业大学炼铁新技术团队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强调科研项目与科技竞赛有机融合和建立科技竞赛创新团队运行保障机制,构建了冶金类传统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教师也通过指导大学生收获了诸多荣誉,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放缓要求保险公司不断加强产品的服务;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保险公司内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在创新力的驱动下要求保险公司不断加强改革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对保险业提出的新挑战,基于国务院"新国十条"提出的要求,提出了新型保险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培养模式,认为保险人才的培养应以创新思维和服务意识为理念,以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为手段,实现培养服务型人才的基本目标,不断地提高保险人才培养的素质,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从人才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性研究与改革,构建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法结构和思维结构,开发大学生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推进机械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化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创客",基于"创客"视角,对机械类大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机械类大学生"创客"打造方法,完善了"创客"培育的反馈功能体系,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达成度可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进步,激发学生创新求知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需要在培养理念以及培养模式下进行重塑,以构建创新创业良性闭环。针对能源动力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科技竞赛、兴趣爱好、支持指导、培训交流四个维度为导向的能源动力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观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随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模式,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升级改造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需要专业交叉融合的特点,赋予了高职院校工科教育新的使命。文章以新工科为时代背景,以名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出发点,以打破专业壁垒、激发师生热情为原则,开展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成果输出、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工科建设,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高校应以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人才素质、满足地方需求、实现个人发展为目标,培育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当前,高校在工程人才的培养上,因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思维不足。因此,高校需结合地方发展需求,转变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着力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0.
准确定位突出特色重构工科专业教学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社会发展及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趋势对工科专业人才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和基础上,结合本院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工科专业办学特色和培养既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建设强调创新型、综合化的工程教育理念,这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新能源利用概论我们从专题化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等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产业革命、新科技革命对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学科竞赛成为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高校应切实把学科竞赛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展开重要专业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制定科学有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通过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工科背景,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性和现阶段人才培养所存在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课程体系不科学、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基于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从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和实践平台的优化,构建了相对具体、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多元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背景下,我们结合工科院校校情和专业课程特点,探索研讨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新工科课程增加了解,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创新型综合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后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新工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工科生因其自身的专业优势理应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工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国家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在新工科背景下,为更好地推进工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作,本文以地方高校校地共育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工科生创新创业现状、重要性及其举措,深入推进工科生创新创业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内辅导员核心素养研究的梳理,发现辅导员的核心素养主要侧重于分散的能力建设。结合研究中发现的辅导员核心素养综合能力融合性、实践能力操作性与业务能力多维性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工科院校概念内涵的阐释,明确了新工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中涉及学生人才培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服务方面的渐变,从学生事务、学生发展与工作"上行"上,析出了辅导员应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指引下,具备发展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对当前处在发展转型时期的新工科院校学生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一体两翼三段驱动”的教学模式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开展了混合式教学实践,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中的“一体”是以工科专业学生为主体;“两翼”指紧扣和落实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充分分析制药工程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并通过整合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创新线下工科教学模式和构建工科考核评价体系,达到“三段”驱动,探索工科专业药理学的教学改革。文章阐述了课程资源的整合,重点讨论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期为服务于工科专业的基础课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人才"是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本科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存在与社会产业实际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信息发展、社会需求不适应,缺乏产业平台,没有形成互动促进的科教机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缺乏深度,质量不高等问题。高校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国家专业类质量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潮流的专业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明晰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能力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知识创新.创新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高等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首先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本文通过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以人为本"、"张显个性"、"文理融合"、"人才竞争国际化"、"以德为本"等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理念的论述,旨在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工科教育建设研究正在加快从一种思想宣传发动形式走向理论实践与行动。新工科院校应重视如何优化构建学校专业布局结构,如何统筹实施特色专业系列建设,进而创新重构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模式,这是一个决定当前新阶段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成效关键的关键问题。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坚持“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紧扣“以人为本,教学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新的现代办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文章全面分析并总结学院在建立新的工科专业内涵模式和建设路径成果的研究基础上,以构建新时代工科人才特征系统为基本目标导向,提出了新时期工科专业体系建设内涵和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新路径的模式。对于研究民办的高等教育体制而言亦将有一定深刻的现实时代性影响和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