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英语教学中的热身活动起到了调节课堂气氛、引入主题的作用,尤其在以单元划分的教学中往往有着先入为主的功用。从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活动理论角度,可以发现目前热身活动中存在着过于局限于教材内容和过于强调以教师讲解为主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利用调节工具的转变以改进活动系统、注重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的培养等方面来改进热身活动。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高潮期彻底推翻“旧文学”,但在落潮时就有学者开始反思这次运动。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又一次引起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随后,尽管许多评论者认为《厚土》“和‘寻根文学’不一样”,但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对中国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观照。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争议不断。从语言学理论和中国文化及中国外语教学传统的角度看,英语语法教学仍具必要性。而最近几年一些新的较为可行的英语语法教学思路和方法也很值得采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檀香刑》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情节本身也并不是此小说所要竭力讲述的内容。在这个寓言里,人及与人有关的物都具有一种文化符号意义,这些意义互相交织与自相消解,体现了作家对中国传统的士文化与侠文化的反思,最终指向的是作家对人性的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谈迁的《北游录》是清代一部史料笔记。其中包含大量有关运河的资料,反映出运河文化的三种基本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精神文化。突出表现在详记治河修运及水闸里程,反映运河管理制度,描绘运河沿线的商业城镇,论述运河沿线的民间风情并创作了大量运河之诗。探讨《北游录》蕴含的运河文化价值,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式菜名对于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化的视角,主要就烹饪方法和历史文化两方面对中式菜名英译进行了探讨。结合实例,指出中式菜名的有效翻译方法:直译、意译、直译加音译、直译加注、视点转换。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叙事视角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叙事视角呈现出由第三人称全知叙事逐渐向人物叙事转换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两种视角功能各不相同,使诗歌的主题出现了由批判讽刺向同情惋惜的转移。而叙事视角转换的推动力,则来自“人”在叙事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9.
典籍作为古代圣贤思想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而典籍作品的译介与传播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途径之一。《三字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涵盖了中国经典文化、历史以及名人故事,是传统的启蒙读物,享有很高的声誉。赵彦春教授的英译《三字经》充分尊重原文,从意义、形式、韵律等方面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风姿。因此,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视角分析《三字经》的英译,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中美文化差异和中国国情来分析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我的幸运脸蛋》(MyLuckyFace,1997)中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女性的离婚问题,探讨翟梅莉对当代中国女性浪漫化的美国式想象。翟梅莉受其西方文化视角的影响,在小说中塑造了深受美国文化浸染勇于追求自由、果敢行动、具有很强主体意识的中国新女性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理想状态的关注,也有助于颠覆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塑造良好积极的中国国际新形象。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宠儿》中多种叙事话语和模糊叙事手法的运用,拓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南非作家库切的诺贝尔获奖作品《耻》中男主人公的文化寓意予以阐释。作品男主人公是一个西方白人文化的符号,作品通过他的经历,使读者认识到,新时期的南非,在包括性观念在内的价值观上,在言说的语言上,白人绝对话语权正在逐渐的丧失;在宗教上,基督教的权威也有动摇之势。这在根本意义上颠覆了昔日南非白人文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喜福会》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喜福会》为首的华裔文学中,侧重赞扬女性的独立美德,而贬低华裔男子的形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作家们在创作时受到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本文将首先具体分析《喜福会》一书中出现的华裔男子形象,再具体分析在美国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作家们都普遍去贬低或丑化华裔男子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记载与传承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通过跨越时空的方式展示了两代人之间的生活与情感历程,用影像记录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变迁,片中人物涉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所以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均有体现。文化自信是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秉承的理念,文化冲突在影片主要人物形象涛、张晋生与到乐身上都留下印迹,文化自信的提出可以让剧中人物摆脱困境,更为中西方文化由冲突走向共存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是世界文学画廊的靓丽女性,她任性叛逆,乐观坚强,自信独立,性格复杂,自私自利,且形象立体,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东野圭吾的后期作品就一直在关注社会问题,《白夜行》更是以独特的手法揭露了当时日本的社会问题,引发读者对人性问题的思考。他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用客观的语言描写了男女主人公扭曲的人格和阴暗的一生。文章基于内视角的叙事模式,从人性的自私、扭曲,心灵的孤独、挣扎,善与罪的冲突等,尝试解读东野圭吾《白夜行》中桐原亮司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吴越春秋》中的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越春秋》在书写吴越地区历史的同时对剑这种武器的制造、使用等相关内容作了大量的记载。这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剑文化。通过剑文化这个独特的视角,可以了解春秋时期吴越地区造剑之术、相剑之术以及用剑之术,而且还可以更深刻地考察本地区的文化、思想、生活状态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9.
曹禺笔下的周萍是一个有着充盈情感的普通人,又是一个在看似阴郁的外表下满怀着激情的人物,也是具有反传统的叛逆行为的人物形象。探求曹禺塑造这一命运、性格和社会悲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冲击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萧峰是《天龙八部》乃至金庸全部武侠作品中最完美、最具魅力的侠义英雄,陈墨先生这样评价萧峰:“不仅在这部《天龙八部》中是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而且在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中的所有主人公中.萧峰都可以说是最为令人心折、光彩照人的一位大英雄。”这样一位豪杰,他的悲剧性结局令人扼腕叹息。本文将结合替罪羊形象和“迫害文本”范式对萧峰之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