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债危机又一次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至今未见到有好转迹象。对于欧债危机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本文首先阐述了欧债危机形成的各种原因,包括急剧扩张的财政政策、缺乏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不可持续的社会结构模式、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欧元区的制度缺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资银行与国际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然后深入分析了各种原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债务国家缺乏经济增长的内生性是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蔓延成为全球的经济危机,不但极大地冲击了世界经济,而且将欧洲国家累积已久的债务问题引爆。欧债危机不但会影响欧元区未来的发展进程,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本文反思次贷危机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探究欧债危机的根源和进程,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经济棋盘上正在上演"三国演义",美国、欧洲和新兴经济体为主角,其他集团为配角。美国次贷危机引燃金融危机祸及全球,美国屡败屡战,目前呈现复苏趋势,但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引爆欧债危机火药桶,欧元区屡战屡败,如果没有"特殊疗效",欧债危机无解。对此,笔者提出要全面考虑政治、社会和自然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并从哲学角度再看世界。最后,讨论了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国怎么办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引发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外部原因,从本质上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是欧元区内部的体制性缺陷和欧盟内部社会经济的结构性缺陷等深层次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预防欧债危机再次发酵,欧元区各国主要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搭配来刺激经济以及改善财政状况。但从长期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的风险一再加大,而紧缩的财政政策则让萎靡不振的欧元区经济雪上加霜,两者的叠加很可能导致欧元区在未来陷入滞胀。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危机,欧元区亟须对当前的宏观经济需求管理政策进行反思。另外,在货币和财政政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凯恩斯宏观经济需求管理的缺陷,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运转状况,以1999年欧元区成立为界将欧元区财政状况划分两个阶段:在欧元启动之初,部分欧盟国家在经济指标尚不满足加入欧元区的现实下,隐瞒其真实负债水平,为日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加入欧元区后,各成员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赤字率和债务率相继超标,对加入欧元区的最初承诺已形同虚设.在债务危机急剧恶化的背景下,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国实施的全方位救助程序短期内对遏止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和维护欧元区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是欧元区存在着内在经济结构和外在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应该允许各国拥有一定的货币和财政权利来灵活调节自己的经济,以适应各国不同的发展周期,同时要避免与欧元区政策的冲突.此外,应利用这次债务危机,扩大欧元区超国家机构的权利,赋予其更大的权限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于希腊,此后不断升级和蔓延,现已波及整个欧元区国家,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剧烈的冲击。导致这次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各国长期推行的高福利制度。高福利加重了财政负担、拖累了欧洲经济,导致了政治社会结构变故,扼杀了社会发展动力,加剧了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启示我们: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  相似文献   

9.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延迟了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这次系统性的债务危机有其自身特点:外债存量庞大,爆发时间集中;蔓延速度快,欧元区为重灾区;债务重点为公共部门债务,短期负债增加;债务国集中在欧美核心发达国家;债务国债务负担过重,偿债能力减弱。造成这次债务危机的不仅有外部环境因素,还有内部经济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规模仅占欧元区0.2%的小国——塞浦路斯发生了银行危机。这场危机是银行自身调节能力差、投资结构失衡及银行的不公平竞争带来的后果,同时,欧洲银行业的金融监管也负有重大责任。为应对危机,塞浦路斯政府积极与欧盟进行协商,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方案;这场危机与希腊债务危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塞浦路斯银行危机的成因和救助方案,与希腊危机对比得出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加大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适度投资房地产市场,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受持续的财政紧缩计划、缓慢的结构性改革、频繁的银行业危机以及希腊等国政局变动等因素影响,欧元区整体经济呈现进一步衰退趋势,主权信用环境面临再度恶化的风险。我们认为,未来短期内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趋势难以扭转,财政整顿、重振银行财务体系等深化改革措施依然任重道远,主权信用维持脆弱基本面,核心及外围国家主权信用将维持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欧元区的制度困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始于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拉开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序幕,欧盟诸多国家频发债务危机,并引发了世界经济的动荡。文章考察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历程,并对爆发危机的几个国家的财政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制度设计方面探讨了欧元区所面临的困境。认为虽然债务危机给欧元区带来很大的打击,但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将会依照现有路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蔓延,主权债务危机几乎威胁着整个欧洲。此次主权债务危机正在考验着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对欧元区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也面临着危机的困扰,主权债务危机正慢慢侵蚀着尚未全面复苏的全球经济。为应对次贷危机,各国出台的系列救市计划,造成资金错配,由次贷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世界陷入“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刺激过度是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希腊债务危机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此次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这对正确认识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确有抬头之势。但与以往历史经验所不同的是,在此轮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期间,尽管全球经济的企稳回升仍然充满许多不确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却已呈现减弱之势。并且,从危机冲击期间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贸易的影响程度来看,并未对其构成实质性威胁。危机后经济全球化仍将深入发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仍是大势所趋。理性看待中国所遭遇的贸易摩擦,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利用全球资源,继续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促进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三大评级机构频繁下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这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危机的蔓延。通过对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因素分析,将主权信用评级结果分解为由经济基本面因素决定和经济基本面以外因素决定的两部分,研究了主权信用评级结果受非理性成分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出了欧债危机期间三大评级机构很可能过度下调了主权信用评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对中欧进出口贸易增速减弱,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日趋强硬,中国面临更加恶劣的国际贸易环境。由于欧元区经济结构失衡,危机仍将长期存在。中国必须抓住机遇,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和外贸发展方式,扩大进口,加快海外投资,同时提高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意识,拓展新兴国际市场,妥善应对欧债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欧债危机是欧洲诸国由利益驱使后产生的博弈结果.建立多种博弈模型对欧债危机分析并求解,各博弈模型相应的均衡解表明:欧债危机的起因、扩散及解决方案均可由欧元区各国多方博弈的结果进行解释.欧元区各成员国在加入欧元区前应该更好地权衡利弊得失,而我国既要释放支持欧元区的友好信号来共同抗衡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又要低价收购欧元区实物资产来降低持有美元债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自2007年4月以来爆发的次贷危机,如同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对于这场危机的成因及其对实体经济、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的影响、危机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我们都必须认真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特别是"两房危机"、"雷曼破产"和"AIG危机"的发生,更加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形势。世界各国先后通过多种"救市"措施,防止由此带来的市场价格的崩盘。我国经济发展虽然也同样受到了影响,但通过这次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有利于调整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际政府债务问题的特征、影响及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经济刺激措施,代替民间企业和金融机构承担危机成本,这不可避免带来一定的政府债务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府债务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各国和全球经济走出危机阴影的障碍。当前国际上各国政府债务问题呈现脆弱性、复杂性、集中性和长期性特征,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绊脚石,甚至会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我国应该从中得到一些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