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的国际化,我国开放金融业乃大势所趋,因而我国中央银行外汇监管面临新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并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强化我国中央银行外汇监管的举措:一是外汇监管的基础法制化,应制定《金融监管法》,对外汇监管作出较详细的法律规范;二是外汇监管范围扩大化,要加强对外资银行业务的监管;三是外汇监管方式灵活化,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存量监管与流量监管并重;四是外汇监管手段多样化,直接监控、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全面与专项监管多管齐下;五是外汇监管队伍优质化,提高中央银行外汇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除此以外,我国中央银行还应考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外汇监管体制及政策都应地区有别,以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进口信用证业务作为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涉及客户信用风险、银行操作风险、业务创新风险、外汇管理政策风险等.商业银行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压缩来自客户的风险,减少银行自身的操作失误,提高外汇管理政策执行力,并加强与境外代理行的合作,实现进口信用证业务的应有效果.  相似文献   

3.
表外业务目前已成为国外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和收益来源,而表外业务同时又伴随着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具有很大风险,商业银行及中央银行应针对性的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4.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采取冲销式干预是稳定汇率水平,维持货币供应量不变,稳定国内物价水平,消除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中央银行收回再贷款、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掉期交易等冲销方式,得出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掉期交易等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冲销操作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对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研发的进度、放宽商业银行的外汇头寸限制、加快以国债市场为核心的公开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建设等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特别是西北地区金融监管工作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一是在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背景下,西北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步伐迅速加快,外资银行及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在西北设立机构,金融市场规模扩大,金融监管的任务日益艰巨;二是在网络化、电子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金融组织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虚拟银行、网络银行、电子支付及各种衍生工具的涌现将使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监测银行风险;三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会迫使中央银行变革现有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乃至监管体制,以适应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通过整章建制、强化监督等手段,在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增强政策透明度,规范业务操作,防范和控制外汇业务风险产生了积极成效,但与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和改进外汇管理方式相比,内控机制建设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内控机制建设直接关系到外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外汇管理逐步从直接监管向间接监管过渡的过程中,研究外汇管理内控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光润  沈冰 《西部金融》2009,(11):75-76
本文在对中国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现状、特征、趋势和外汇业务模式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外汇管理政策对此项业务的监管模式,针对现有外汇管理政策的调控方式,发现其中潜藏的监管风险和问题,并提出以下几条完善建议: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减少政策风险;增加统计功能,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增强政策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8.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新兴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其监管一直是中央银行的监管重点,而支付风险的防范又是地方中央银行监管的“重中之重”。本文着重控讨如何通过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来防范风险,认为合理的岗位分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人员素质和完善法人治理是支付风险防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智慧》2005,(25)
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满足国内经济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以下简称掉期业务)。现就有关问题规定如下:一、外汇指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具备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以下简称外汇局)核准的结售汇业务资格,近两年结售汇业务经营中没有发生重大外汇违规行为。(二)具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三)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条件。二、外汇局对银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实行备案管理。(一)政策性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其法人应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外资商业银行、中外合资商业银行、外国商业银行分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其法人(外国商业银行分行视同为法人)应向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含外汇管理部,以下简称外汇分局)提交备案材料,经外汇分局初审后,由外汇分局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外国商业银行拟在中国境内两家以上分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可由其在中国境内分行的主报告行履行备案手续。...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份额也在逐步加大,但表外业务存在会计风险、信用风险、利率与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清算风险、经营风险等各种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区分不同类型的表外业务风险,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规范会计披露,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在汇率市场化的发展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波动愈发频繁,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汇风险压力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当前我国外汇管理的风险。本文首先就外汇风险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相关阐释,进而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外汇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外汇风险对商业银行影响日益加剧 ,而我国外汇风险管理相对落后 ,本文试图通过对外汇风险鉴别、量化、管理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有益于降低外汇风险。  相似文献   

13.
赵理想 《西部金融》2014,(10):82-85
在不同外汇管理时期,货物贸易违规业务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四个外汇管理时期的典型案例比较,总结出贸易项下违规业务的动机、专业化水平和规避监管手段的变化趋势,揭示当前形势下货物贸易外汇监管难点,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我国银行业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的转化,积极应对加入WTO以后激烈的金融业竞争,作为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创新的步伐。作为中央银行,在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的同时,也应帮助商业银行充分认识业务创新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并实施审慎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5.
外汇风险对商业银行影响日益加剧,而我国外汇风险管理相对落后,本文试图通过对外汇风险鉴别、量化、管理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有益于降低外汇风险。  相似文献   

16.
王萃 《西部金融》2006,(5):37-39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商业银行流动资金风险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商业银行流动资金风险监管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HKMA商业银行流动资金风险监管的制度体系及其核心机制,提出HKMA做法对中国内地的启示,旨在对我国内地的商业银行流动资金风险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其所面临风险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银行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面临着技术风险、金融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今后应加强风险监管和控制。首先,网络技术安全方面须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其次,应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和方法;同时,应加快监管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建设,还应严格我国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不利于商业银行抵御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缺乏正常资本金补充机制、对资本金补充的管理薄弱、不良资产比重居高不下、赢利能力低和中央银行监管不力是遣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8%的根本原因。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增加资本金,即增加资本,包括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降低风险资产,即降低加权风险总资产。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在拓宽银行经营领域、提高银行效益的同时,也孕育着各种风险。其风险的特殊性要求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监管必须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且监管的总体效率依赖于各个监管层次的协调动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的同时,也对外汇业务风险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展业三原则"作为巴塞尔委员会和反洗钱金融特别工作组等国际性金融组织大力推广的银行业基本要求,正是为应对新时期外汇监管要求而提出的.因此,有必要借鉴银行"展业三原则"在其他金融监管领域积累的国际经验,分析当前银行落实"展业三原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外汇监管的相关建议,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