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界》2010,(8):40-40
在中国,如果把中产阶级的下限界定为家庭月收入5000元.并将核心中产阶级界定为月收入20000元的家庭,那么中国中产阶级这个群体其实收入并不很高。而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的中产阶级大概有1.25亿人,他们存在于中国的每个城市。  相似文献   

2.
粉丝热议     
《新财富》2013,(8):13-13
底特律破产的启示 当地时间7月18日.美国底特律申请破产,有可能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破产案。曾经享有“汽车之城”美誉的底特律,眼下犯罪率居高不下、城市陷入萧条,昔日的荣光已不复存在。大量中产阶级人士离开底特律,200万人口如今只剩下70万人,市郊大片区域荒芜破败。  相似文献   

3.
“中产”,或者“中产阶级”,是一个让很;人眼睛发亮的词句。围绕这个词句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吗?“人的一生,若没有奋斗到中产阶级,那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一个社会.不能让更多的人进八中产阶级.那是一个必须大力改进的社会。”或许正因为这个名词上面附加了太多的东西,它显得有些面目模糊。我们期望通过厉以宁教授的平易解读,与“中产”来一次抛却浮华的接触。  相似文献   

4.
《商场现代化》2012,(35):56-57
<正>从住房的需求主体来看,也主要包括两类:买房人群和租房人群。一个国家到底是买房人群占多数还是租房人群占多数,我个人认为和该国的收入结构有很大关系。比如说美国80%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完全买得起房,因此,美国主要采用买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德国虽然也是中产阶级占大多数,但是,由于政府制定了租房住更划算的政策,因此,德国居民主要采取租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56%左右的城市居民租房住,在大城市,如法兰克福,租房住的家庭甚至超过80%。在像中国这样的低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国家,即所谓"金字塔"型收入结构的国家,由于多数人买不起房,因此,只能选择以租房住为主的房地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中产阶层主要存在于金融、证券保险IT通信媒体等高收入行业。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汽车消费群体中40%左右为企业般职工政府公务人员及律师医生记者等自由职业家庭这部分群体正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中产阶级另一大消费趋向是住房。住房、汽车这两个大宗消费品的增长将会带动钢铁、有色金属橡胶、水泥等需求的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市场周刊》2012,(4):48-50
真实原则在1973年1月6日.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在《TV向导》杂志发表了一篇令人震惊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米德的文章主题是关于一部新的公共电视电视剧《一个美国家庭》,该电视剧刻画了一位加利福利亚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的生活。米德写道:“或多或少,他们在电视上所扮演的角色.是’真实家庭的一员’。”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都明确提出“收入倍增”计划了,中产阶级已经不时兴了,未来将崛起—个2,8亿人的富裕阶层。  相似文献   

8.
学会威胁     
正文 《三联竞争力》2005,44(10):62-62
也许你还没想清楚,为什么自己总生活在破产边缘?是透支太多,还是收入太少?专家说,这些都是小事,真正原因是你结婚了,有了小孩。听起来让人觉得很奇怪。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进入一个经济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时代。 就业市场只有极为温和的改善,世界进入再平衡期。香港过去30年一直向富人倾斜的政策亦将结束,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将逐步改善,但中产阶级仍处夹缝.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0.
<正> 50年代初,绝大多数美国人开始把自己说成是"中产阶级",不论自己的收入和职业。这意味着什么呢?一家经销百科全书的公司经理调查后结论是:把自己看作劳动阶级,是认为自己的"生活地位"命中注定;看作中产阶级,则相信自己能够在  相似文献   

11.
项兵 《商界》2006,(8):14-14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首先源自我对中国制造业的忧虑。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主流思路是成本成本再成本.规模大了-产能过剩-价格战-国内血流成河再出口-洋人打反击战,这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主流思路。市场要想发展,核心技术很重要,但按照现在的趋势.我们很难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的思维是停留在成本成本再成本上,我们把亚非拉很多国家的低附加值也给打掉了,这样下去结果是中国人民把全世界给得罪了。这种形势让我们有反思的必要,这样走下去我们会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会演变成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这个思路走下去中国的和谐社会是很难建立的,因为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是一个大的中产阶级.而中国的制造业模式没有办法产生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月.四川广元市某拍卖公司接受一破产企业委托.对破产厂的化工停产设备进行拍卖。该公司按照营销方案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采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进行充分营销宣传.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及四川本地企业纷纷派人前往实地察看拍卖标的.虽然委托人和拍卖公司对竞买人的报名条件要求较高.但通过察看后还是有几十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报名参加竞买。  相似文献   

13.
刘爽 《商》2014,(24):75-75
本文通过阅读米尔斯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对美国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形象及特征作了总结。进而联想到我国的中产阶层,当前我国的中产阶层人数还非常有限,且其认同感主要取决于收入的高低。中产阶层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广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从5月31日-6月2日,通用(中国)接连向媒体发出了5份电子邮件,内容从通用在华业务情况到重组进程,不一而足。这与通用前段时间的沉闷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不由让人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申请破产保护后的通用洋溢着一股生气。仔细想想.情况也正是如此。破产后的通用有如断臂的烈士.行事间多了几分果决.而这种果决正是破产重组进程中所必须的.也是通用复兴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15.
孙立平等在《战略与管理》上撰文指出,改革以来,中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利益分化,这是一种新的两极结构。近年来的一些收入调查证明,中国的高收入层在总收入中占有的比例过大,它不仅侵占了低收入层的份额,而且侵占了中等收入层的份额。如果将中国居民收入做成人口金字塔的话,那么,中国总的收入结构是中层比较小,但中下层比较大,这就是说,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明显,而中间偏下层人数众多。因此,具有两极社会的特征。1994年我国居民的收入情况中,最高收入的1/5家庭占有了全部收入的50.13%。高收入层占有的高收入显然是侵占了低收入层的利益,但同时,…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观察中国经济时,两条曲线总是格外引人注目。一条是不断下降的恩格尔系数,它表明食品支出在富裕起来的中国家庭的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另一条则是一直呈上升趋势的基尼系数,它每一次细微的上扬都会让人愁眉不展,因为那意味着13亿中国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近日,北京市统计局的一个报告显示,北京高低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1:1扩大到2003年的4.7:1,这再次引起了我们对收入差距问题的关注: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警戒线了吗?贫富差距加大这种问题又该如何看待和解决?  相似文献   

17.
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在文化传统上与中国大陆有着渊源关系,研究其中产阶级对理解中国大陆中产阶级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总体上.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社会中产阶级主要产生于战后资本主义工业化,官僚政治的增长带来中产阶级的扩张,政府在阶级结构的形成和再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产阶级的特征还不稳定,处于塑造和再塑阶段;其政治角色也是摇摆的和情境的。但中产阶级的迅速成长,已经并将继续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注入活力,为高度的社会整合作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A收支情况分析。江先生一家年度收入总计为19.66万元,其中主动性工资收入仅为5.36万元,金融投资收入为3.3万元。其家庭年度总支出为12万元,且全部为消费性支出,无债务性支出。家庭支出已超过家庭收入的60%,达到61%。  相似文献   

19.
《新财富》2011,(11):40-44
美国的阶级以财富划分,由于财富悬殊达到了1920年以来的最大值——20%的富人拥有85%的财富,底层40%的人一无所有,加之中产阶级从数量到收入大缩水,美国阶级的鸿沟越来越深,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伴随总统大选的临近,阶级斗争在美国成了时髦语。这一态势也带来了商界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20.
王胜  詹鹏 《商》2013,(18):399-400,391
近几十年来我国收入差距显著增加,而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显著联系。本文根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高考成绩与未来收入之间的关系,结论反映了劳动力在高中阶段受益大小对未来收入回报的贡献。高中教育来源于三个方面:个人智力和努力、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它可以从两个途径对未来收入产生影响,一是对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起“敲门砖”和较少程度的综合能力培养;另一个是对高中以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群,高中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综合能力,如价值现、人文素质等。实证分析发现,高考成绩每多一分,未来收入将增加0.17%;如果继续接受了高等教育,那么高中成绩的影响将降为0.11%。一般没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高中的成绩相对较差。实证发现,这些人在未来的收入更容易受到高中教育的影响。本文的社会意义是希望中学不要仅仅强调学校的升学率和尖子生,也需要重视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差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