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孔萍 《经济研究导刊》2009,(10):184-185
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具有频发性、多样性、复杂性、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迫切任务。由于社会矛盾的多变性、事物内部条件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增加了矛盾的处理难度,我们要有经常地、不问断地处理矛盾的思想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马克恩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了化解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的三种辩证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财政政策的基本取向。“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而应在“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二)财政政策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总量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增…  相似文献   

3.
我国财政政策"九五"回顾及"十五"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体来看,我国“九五”期间实施的是由适度从紧向积极扩张转变的财政政策,本文对这一时期财政政策的基本评价为:(1)“九五”前半期 我国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截止到“九五”期末,积极财政政策虽初见成效,但经济恢复的基础并不稳固;(3)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经济再度滑坡,“十五”期间我国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4.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还是继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趋于好转,对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还是继续的争论也不时出现,这说明学术界在如何认识积极财政政策,对当前乃至今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是否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等重大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综合权衡基础上实行的阶段性政策,与发达国家以反周期为特征的短期扩张性政策有明显不同。今后一段时期应当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只有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为实现财政长期稳固、健康运行提供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5.
何剑  刘钰 《财经科学》2024,(3):33-44
“防风险”与“促发展”是当前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本文运用SV-TVP-SVAR模型详细刻画货币政策不同量价工具的经济金融调控效应,实证检验宏观调控二元目标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量价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的影响,数量型货币政策短中长期均具有“防风险”效应,“促发展”效应则体现在短期;价格型货币政策的“防风险”效应主要体现在短期,“促发展”效应体现在中长期;另一方面,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非一致的时变影响关系,表明宏观调控“防风险”与“促发展”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矛盾,且二者交互影响的传导机制亦有所不同。因此,应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的财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在实现了“软着陆”后,受国内和国际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又出现了内需不足,经济疲软的态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但没有明显的收效,于是相继推出了久未被重视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拉动经济增长。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在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不是减税,而是“清费立税”,不但不减少税收,反而会增加税收,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增加支出和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但其同样达到了增加支出,减轻经济主体负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 什么是以及如何确定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革的目标?有的说“企业所有制”是改革的目标,后来又提出了“企业法人所有制”,目前又提出了“企业法人所有权”。有的说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要实行“国有企业股份化”改造。有的说是要实行“国有企业民营化”,乃至向“民有民营”转变,等等。这些观点需要进行比较研究和甄别。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革的目标不是人们所能任意选择和确定的,而是由这种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或矛盾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所决定的。传统全民所有制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由于严重脱离实际,超越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家》2006,(6):F0002-F0002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于2006年10月下旬在西安召开,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教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伟教授等先后在大会上就“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及其治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收入分配”等顺题作专题发言。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  相似文献   

9.
邓伟 《财经研究》2016,(8):40-50
财政政策既要发挥内在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又要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具有与“机会主义”策略一致的内涵。文章将“机会主义”策略融入财政政策规则,对我国财政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的调节是否表现出“机会主义”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我国财政政策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目标值的关注表现出较强的时变性,且其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依赖于对经济增速中间目标的偏离程度。当经济增速与中间目标的偏离位于区间[-0.95%,2.85%]内时,财政政策将发挥内生的自动稳定器功能,表现出较强的惰性;而当经济增速与其中间目标的偏离位于该区间外时,财政政策则表现出较强的活性,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器”和国家的重要经济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在各国的诸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而往往备受重视。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我国尚未提出明确的财政政策及其目标选择。然而,从长期的实际情况和在财政分配工作中所遵循,恪守的基本原则来看,实质上是执行了一种以统收统支为基本政策手段,以“供给型”财力保障为主要政策目标的财政政策。其基本内容和要害在于“统”和“包”,即用对社会财力的“统”去实现对社会公  相似文献   

11.
财政平衡观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邓子基 《当代财经》2001,(11):22-25
财政平衡理论是财政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收支矛盾是财政的主要矛盾,财政民歧矛盾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其运动轨迹表现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另一方面,财政收支不是彼此依存、相互统一的,即绝对的财政收支矛盾(不平衡)可以转化为相对的财政收支统一(平衡)。因此,财政收支运动是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转变向前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实质上是财政风险的控制问题;“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因此从整体上和中长期战略上看,必须实施平衡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2.
在发展和谐利益的前提下,并不是说杜绝了一切利益矛盾,就达到了经济利益的和谐社会,而是要从根本上存在具有解决利益矛盾的社会形势,并且让这种社会经济利益实以和谐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利益分化的基础上,简略的提出了几点实现经济利益和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今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后发型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当今我国的“三农”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特殊性看,“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既包括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前存在的,如农业管理体制中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相互脱节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又包括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形成的如政府行为和政策调整不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的新问题。其中许多矛盾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反映,或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矛盾在城市经济运行中的体现。比如…  相似文献   

14.
经济适用房是政府动用财政资金向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的一种社会保障性住房.保障经济适用房财政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住房保障体制的改革与转轨,但由于市场机制与住房保障机制不协调等原因,出现了既“不经济”也“不适用”的现象.本文在分析现行财政政策在经济适用房保障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财政对策,以保障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进行宏观经济控制,特别是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的三种主要手段。本文拟对我国有利于宏观经济控制的财政政策的目标抉择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一、对传统的财政政策目标的思考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政策目标是统收统支,保障财力供给。这种模式的要害在于“统”和“保”,即用财政分配上包揽一切的“统”,去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财力需要的“保”。细加分析,这种政策目标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一方面固然有其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相适应的一面,即有它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并且在需要集中社会财力来奠定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失衡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所导致的宏观政策选择上的困难;讨论在宏观政策选择中的突出矛盾,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产生的方向性差异;考察协调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提高其克服失衡的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廓清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动态调控宏观经济的机理,揭示了两者协调影响经济的“黑箱”机制及其在经济不同阶段的搭配方式;运用中国2004—2019年的经济季度数据,构建TVP SV VAR模型探究两类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把控流动性“闸门”实现互动协调;财政政策搭配货币政策具有时变性,在整体上“同向发力”推动经济发展;两类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并非始终如理论一致,在结构层面仍有优化靶向性操作的余地。  相似文献   

18.
<正> 2002年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第五年。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通货紧缩的问题,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公共领域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扩大消费、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解决国内主要经济矛盾。随着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的趋势,社会各界对财政政策的走向愈加关注,主要是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宏观经济的适应性如何?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还有没有空间?随着后积极财政政策时期的到来,宏观经济将会对“淡出”产生什么反映?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阐明观点。如何评价宏观经济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应性国内有学者指出,1998年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19.
伍旭中 《生产力研究》2003,4(2):121-123
由于制度和经济差异、对外开放、加入WTO ,本文认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 ,是现阶段中国财政的一项特征性职能 ,并相应地提出了应对的政府措施和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检验变量的确立,借助协整和因果检验方法,考察了财政政策整体及其构成措施的效力,并根据其表现和特点概括出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执行的效果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