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代理机构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的长期债务性融资工具,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的资产或收入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收入或投资项目的现金流收益,而地方财政收入或投资项目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市政债券存在一定的风险.考虑到现实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对KMV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改进,本文给出能够体现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的改进KMV模型,并结合市政债券的具体特点,具体分析了北京市政债券的信用风险和安全发行规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引发了人们对其安全风险的担忧。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如何调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高水平安全的关键所在。基于卢因的力场理论,本文构建了PMR模型分析发债规模问题,认为由压力场、动力场构成的驱动力和由阻力场构成的抑制力形成发债规模的“适时”调适逻辑,而统筹发展和安全原则构成发债规模的“适度”增长逻辑。场域逐渐变化和力量不断博弈,必然要求“适时”“适度”进行发债规模调适,以达到力场的动态平衡。因此,发债规模调适要根据力场变化审“时”度势、应“时”而动,基于力场平衡调至“适度”、严防“过度”。  相似文献   

3.
分税制的实施导致财政收入向中央倾斜,各级地方政府开始使用地方政府债券来解决融资问题。地方政府债券为福建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路网、污水管网建设和小型公益项目的运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地方政府债券发展高涨的当下,要从地方政府债券相关制度寻找隐患,通过严格控制债券发行规模、完善报批和发债管理制度、实现债券发行的多样化等措施,保障地方政府债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市政债券从发行策略、资金用途、偿债来源、举债控制和债务重组五个方面构建完备的偿债机制。我国地方政府应借鉴美国的经验,根据资金用途发行债券以减少偿债风险,开征房产税作为债券偿还的稳定来源,通过立法和社会监督建立地方政府发债的硬约束,通过地方政府破产程序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重组机制,把地方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抑制地方政府发债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前财政经济领域又掀起对是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问题的讨论热潮。多数学者和专家都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赞成的观点占据主流地位。本文主要从我国地方政府是否具备独立发债主体的能力和素质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尚不具备独立发债主体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中央政府授权地方政府发债应该是时间早晚问题,但现在切忌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投债发行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国外地方政府债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城投债发行规模的相关因素,并对地方政府城投债发行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基于改进后的KMV模型,对2013年城投债发行合理规模进行测算,和实际发行规模对比,结果显示目前中国部分省市城投债出现过度发行现象,地方政府需提早进行准备,警惕今后可能出现的债务偿还风险。  相似文献   

7.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对减轻中央财政负担,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增加地方财政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仍为中央政府,尚未形成合理的利率市场定价机制,债券发行规模偏小。期限结构有待优化,所以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可以在发债主体、利率区间、合理规模、使用方向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主体、偿债基金、风险预警等辅助机制。  相似文献   

8.
2009年,为扩大内需,降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国务院同意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地方政府债与美国的市政债券十分类似。在发行机制上,美国市政债券在监管机制、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级制度及私人部门为市政债券提供信用增级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经验,也正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中需改进之处。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的改进目前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地方债发行的长效保障制度、中央政府逐步退出对地方债所实施的显性或隐性担保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发行类似准市政债券的企业债券等不规范融资方式变通操作,筹集资金用于市政建设。如何满足现实需求并促进市政债券的规范发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实践表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政债券不仅在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末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国家为达到7.5%的经济增长目标,再次运用财政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将导致中国已存在的地方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地方融资平台筹集资金模式导致的地方债务趋于隐性化。本文在参考借鉴国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改革的思路和发行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为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倾向于选择土地财政发展模式,在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和地方竞争体制双重背景下,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文章试图构建一个解释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的三因素理论框架,从理论上阐述三者共同激励了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的行为策略。通过对A省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激励了地方政府追求预算外财政收益,地方竞争体制进一步驱动了地方政府采取积极的土地财政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教育投资的激励既来自于纳税人自下而上的公共需求,更来自上级政府的行政压力。通过对影响教育投资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地方转移支付相对于地方自有收入对地方教育投资有更强的激励,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落后地区获得均等化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增速相对更大、更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地方自有收入规模差异扩大所造成的教育投资差距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财政分权导致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使地方政府面临财政纵向失衡压力,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则给地方政府带来经济赶超压力,这两种压力促使地方政府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经济建设领域,而转移支付带来的财力增强则会激励地方政府增加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以16个省区市的237个地级市为样本的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与其获得的人均转移支付显著正相关,与财政纵向失衡压力和经济赶超压力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门槛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发现: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效应,随着财政纵向失衡压力和经济赶超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弱;转移支付规模的增加可以弱化财政纵向失衡压力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负向影响,但对经济赶超压力的负向作用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表明转移支付可以显著缓解财政纵向失衡压力,但对经济赶超压力的缓解作用不明显。应改进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以有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省以下政府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财税制度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纵向失衡压力,深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改革以减轻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压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定扶贫县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对这一特殊群体财政收入行为的变化。文章从国定扶贫县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税负的变化以及财政努力度的变化,分析转移支付与财政收入行为的关系。从实证结果来看,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确对国定扶贫县的财政收入产生了负向作用,地方政府并没有因为转移支付的增加而积极组织自有财政收入。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必须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转移支付激励机制,减少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15.
城投债在中国兴起且迅猛发展有其宏观体制性原因以及城投债本身所具有的微观优势。对我国发行的城投债按照债券信用等级、发行规模、发行期限等不同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以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经济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政府融资平台信贷业务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分税制改革导致财政收入向中央政府集中,加剧了各级地方政府旺盛的投资需求与有限财力供给之间的矛盾。为规避现行法律的限制,各级政府都通过融资平台借贷资金用于非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并依靠财政未来收入还本付息。伴随着商业银行追逐利润产生的放贷冲动,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亦呈超常增长之势,这种大规模集中投放隐含了借款主体还贷能力不足、贷款项目政策性风险问题突出、贷款担保流于形式等多种风险。应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采取各种风险防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税收流失是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税收流失不仅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损害了国家税法的权威性与实施效果,导致政府经济信息失真,误导政府经济决策,增加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全面考察了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利益与责任分配对地方财政努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在财政包干制时期还是分税制时期,地方政府的收入留成比例对于其财政努力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影响,只是在分税制时期这种影响有所降低。支出责任的分配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并且对地方政府征集收入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却很明显地抑制了这种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金融风暴导致我国经济刺激计划在保增长促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信贷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负债违约风险。地方政府负债可能面临的财政金融风险包括法律风险、违约风险、政府道德风险、地方人大监督能力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五大风险。如何预警、防范和化解政府负债风险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