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来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第三产业快速上升,以金融先行的发展态势,显示了浦东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金融业引领第三产业逐年走强。据统计资料显示:浦东新区金融业增加值整体规模发展迅速,成为第三产业的首领。金融增加值前三个五年期末分别为1995年为28.59亿元、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疆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其产业结构逐渐演变为"二三一"的模式,其中第一产业以农、牧业为主;第二产业以采矿业与制造业为主,但过分依赖于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而各种设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在逐渐演变为以其他服务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主。同时,新疆金融发展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3.
上海产业结构已初步实现高度化,但仍有优化升级的空间.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下称"两个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按照在发展中优化结构的原则,调整方向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基本不变,第二产业下降15%,第三产业提高15%.同时,第一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现代农业体系;第二产业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则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山东省"蓝黄"两大国家战略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正式确立,建构现代第三产业体系成为山东省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现代第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有效指标定量分析了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支持水平,得出山东省金融滞后于其经济水平,不足以支持未来现代第三产业发展需要,亟待进行金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第三产业站在了经济发展的舞台中间。而房地产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全面实施"营改增",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虽然2017年经济压力较大,但政府扩充的财政赤字也为"营改增"提供了空间。以常德地区为例,结合理论知识,借助参考文献,就税负影响进行分析,并针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税负和各种因素的制约,银行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为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明确将金融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扩围改革范围之内。但金融业具体的改革还未纳入到试点城市,本文就金融业"营改增"的背景、意义、税率设计以及国际经验借鉴进行探讨,以期对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城镇化具有产业结构单一、依托绿洲分布、生产方式封闭等特点。同时,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显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下降速度较慢;第二产业平稳上升;第三产业震荡中下滑。这说明新疆的城镇化与第一产业间是负相关关系;城镇化的变动与第二产业的变动显著正相关;城镇化率的变动与第三产业变动呈现负相关。新疆应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促进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0—2008年的样本数据,分别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角度,对河南省与其他中部省份进行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增加值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就业率低、整体就业结构偏离度较高。充分说明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对于增加就业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从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以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逐步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即从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格局逐渐发展为以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在上海经济中的比重分别占第二、第三位的产业格局。这种产业结构使上海得以较好地朝着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总体目标 “九五”期间,湖北省第三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抓住三大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注重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大改革力度和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传统行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兴行业,建立大市场、大流通、大运输网络,实现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提高第三产业整体素质,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现代化。改变第三产业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社会劳动者人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庆市各区县1999-2010年的经济数据,从个体及时间两方面,分析重庆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从而解释产业结构带动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而对产业结构布局提出一些建议:集中资金技术、人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加大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2.
王莹  刘传哲 《江苏商论》2010,(3):124-126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衰退。江苏如何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本文结合江苏经济发展状态,从产业层面上,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动态分析说明金融危机对江苏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金融危机对江苏第二、第三产业的影响明显大于第一产业。鉴于江苏自身特征,重点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前后第二产业的代表产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代表产业——零售业、金融业。江苏作为我国工业大省,第二产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制造业出现"第三产业化"趋向,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婧 《商业时代》2012,(28):130-131
文章利用三角形图表对青海省1952-2010年产业结构演变路径进行描述,然后据此来划分青海省产业结构演变的时间段。从整体来看,青海省大致经历了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文章具体分析了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及其所处地位,最后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了解金融业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重要程度,更好地发挥金融业在各个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以简化后的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分别测算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金融业的投入产出基本参数,对金融业进行产业关联特性分析,并由此得出如下结论: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推动显著表现在间接需求拉动效用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对金融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目前金融业的发展处于“瓶颈”阶段,需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σ-收敛性与空间集聚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华 《财贸研究》2006,17(2):7-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在社会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社会的主导产业将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再转移到第三产业。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轨迹显示:现代中国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处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变的过程中;中国产业结构存在σ-收敛性,中国的第三产业还没有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经济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未进入完全工业化时代;中国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地域的资源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具备显著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第三产业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红 《商业时代》2008,(13):105-106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在分析目前第三产业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强经济拉动作用的思路,以期对产业结构升级、加速重庆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出发,运用中国1952--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和实证结果同时显示了中国金融畸形发展的非常态模式,以致对产业结构变迁表现出的扭曲效应。金融发展整体作用于产业结构的长期效应,就业结构上为第三产业受其影响显著,第一、二产业所受影响仅是名义而非实际的;产值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受影响显著,第二、三产业与金融发展长期关系不显著。金融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经济货币化显示了有利地推动作用,金融资源和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动则未表现出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商》2015,(48)
金融的本质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建立一条资金流转的渠道,可称之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助推器,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必定会影响一个地区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与其他省份比较,贵州省存贷款总额和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处于靠后位置,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对比发现贵州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的演变速度远远慢于产值结构的演变速度,这一现象体现为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中,没有向第三产业实现多余劳动力的转移。贵州省须通过发挥金融体系的支持促进效应来获得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规律是第三产业逐步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却不容乐观,第三产业在产值比重和就业吸收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发展规模及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揭示其发展的财富促进效应,并对加速产业结构现代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第三产业的壮大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最鲜明的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化向中后期推进,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增速总体持续放缓,而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统计显示,1979年至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8%,高出同期GDP增速1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总量和GDP占比均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