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顾客微笑     
20多年前的改革初期.面对卖方市场中售货员的僵硬冷漠态度,提出了服务员“向顾客微笑”的课题。20年后的今天.当服务员的微笑终于成为习惯之后,高明的商家又提出了“让顾客微笑”的新课题。一字之差却是商家经营之道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人问:日常生活中听到最多的一句服务问候语是什么?我敢肯定就是:“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呢?”从大公司的顾客呼叫中心到小餐厅的服务员.从大商场的导购小姐到时装店的售货员.见到顾客进门的第一句问候语.清一色都是“有什么可以帮您”。天哪!顾客初次进入贵店.他只知道自己需要更好的服务.哪里会知道你有什么可以帮他呢?你这不是把顾客当作“赶考的秀才”,强人所难吗?  相似文献   

3.
声音     
《西部论丛》2006,(10):13-13
“我们很多时候也是顾客,要将心比心”——身为掌管11万亿元国有资产的“大老板”,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曾经因为飞机晚点在机场苦等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中,尽管他一再向服务员询问也没有得到解释。晾着他的航空公司,正是他监管的166家央企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报喜鸟,从高层老总到普通员工,脑袋里都装着一个关于品牌问题的段子:一位顾客指着一条标价66800元的某国际名牌皮带问售货员;“这个没有标错吧,怎么这么贵呢?”服务员说:“没错,那是真皮的。”顾客回答:“一头老黄牛才多少钱,那全是真皮的。”  相似文献   

5.
年初我去美国探望妹妹。妹妹刚生了一个宝贝,我打算买一件礼物送给她。在商场我看中了一个可折叠的婴儿床,销售员热情地介绍了这款产品,并且现场为我演示了如何折叠婴儿床,等我付完款销售员指着婴儿床说明书提醒我说:“请注意这一条——如果孩子在床上,请一定将他抱走再折叠。”我看了简直无语,美国人太低估顾客的智商了!  相似文献   

6.
周峰 《环球财经》2010,(7):32-37
从本质上讲,鸠山辞职是21世纪日本力图摆脱美国秩序、选择“走自己的路,让美国去哭吧”的一次重大挫折。现实主义的美国巧实力,轻易击败了理想化的鸠山友爱外交。背后暴露的是美国仍主导着国际社会的主要游戏规则,无论这样的规则是否流氓。鸠山政权虽败,但他短暂任期的意义或许深远。他的前车之鉴可能启示后继日本首相,应循序渐进却目标坚定地重塑日美关系,同美国打交道,需要更多的策略和“数”、“力”  相似文献   

7.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有一位初出道的地却异常的推销员,他致力于推销名牌皮鞋,哪怕是时做了赔本的生意,也不放弃自己的宗旨,久而久之,他在商场上把自己也推销成了抢手的“名牌”。有想要找到名牌产品的供货源,首先就想到了这位名牌推销员。后来,这位推销员也渐渐明白其推销产品为什么总是热销的个中奥妙:他提供给的虽然是质量上乘的、款式新颖的皮鞋产品,但都不是名牌产品,商家向顾客不套其烦地宣传“这是某某名牌推销员推荐的最新潮流的产品”,是因为他的“名牌形象”在起主导作用,加之顾客们对这位推销员十分信任,更纷纷购买他推销的产品。也等于说,凡是他推销的产品,都是名牌。  相似文献   

8.
趣事     
《发展》2012,(6):68-68
一家酒店里,有个男顾客要了一杯酒,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又从钱包里抽出一张50元的纸币放在柜台上,然后急急忙忙地走出去了。  相似文献   

9.
宋琴 《湖南经济》2002,(8):56-57
●鼓励“美国人买美国货”●顾客提出的要求必须在当天给予答复●只要顾客在十英尺之内,就必须注视他的眼睛●同一件商品,以一美元出售,其销量是以1.2美元出售的三倍  相似文献   

10.
黄金华 《发展》2008,(12):128-129
构建“服务之城”,是宜春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合理而必然的选择。人人是服务员,人人是服务主体;人人具有服务员的角色观、以服务为本位的行为观,用自己自觉、优质的行为(产品)满足他人需要,成就他人事业。  相似文献   

11.
美国商人──利润大的商品不一定是最好的商品,顾客喜爱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商品。应该货物出门,负责到底,不能“货物出门,概不退换”英国商人──不说“这件商品我们店没有”,而是说“你需要的商品,我们尽力替你想办法”。法国商人──卖的即使是水果、蔬菜,也要像一幅静物写生画那样艺术地排列,商品的美感,能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日本商人──只要能大量销售,哪怕是极便宜的东西,也大量生产,因为它有可观的利润可赚。泰国商人──必须让顾客高高兴兴地购买商品,高高兴兴地走,高高兴兴地再来,而且还要带更多的人来购买商品。德…  相似文献   

12.
《沪港经济》2005,(2):61-61
3年前,东昌汽车老总王健和他的朋 友来到一家餐馆吃饭,服务员一上来就 问:"先生,现在可以上菜了吗?"众人 惊诧道:"菜都没点哪能上菜?"服务员 接下来说出了当时令王总震撼不已的原 由:原来这家餐馆对每个来吃饭顾客的 资料都作了详细统计,根据数据的汇总 分析,为每个顾客设计了一套个性化菜 谱,以便顾客再次光临的时候,能够提供 品位、数量、搭配和价格都恰到好处的个 性化宴席。王健把这种"越俎代庖"式服 务称为创造性服务。  相似文献   

13.
出奇的点子 美国一商人里力,他制作的口香糖在销售初期,顾客寥寥无几,既便有顾客,也多半是儿童。里力从中悟出了奥妙,他决定以儿童作为推销口香糖的“突破口”,里力按照电话簿上刊载的地址,给每个家庭免费送上4块口香糖。他一口气送了150万户,共600万  相似文献   

14.
环球博览     
经营妙招“回扣”餐厅美国密执安州的阿汉兄妹二人经营的“阿汉”小餐馆,居然想出给食客发放回扣这一奇招来留住顾客。它的“回报政策”与众不同:按户头记帐,年度结算。任何一位顾客只光顾其餐馆一次,且愿留下地址,餐馆就为他立一个户头,遂次记下每次用餐的帐目,每年9月30  相似文献   

15.
田海涛 《魅力中国》2013,(31):206-206
近日,笔者在《中国教育报》上看见一篇题为《卖糖艺术》的短文:有一位卖糖的售货员颇受顾客的欢迎。问其诀窍,她说:“别的售货员往往一下子拿很多糖到天平上去称,然后再不断去掉多余的糖,这样顾客会认为你在减少给他的糖。我卖糖从不往天平上多拿。而是不断往上加,顾客看到他的糖在不断增多,自然很高兴了……”好一个“加糖”艺术!她如此了解顾客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西部论丛》2003,(3):49-49
在当今企业营销中将“顾客第一”的口号叫得很响,但美国罗氏旅游公司的老板桑布鲁斯先生却以“顾客第二”的营销之道,在短短15个春秋就把原先只不过是费城地区的一家小旅社,经营为年营业额达15亿美元的世界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罗氏的经营高招就在于:别人尽力讨好顾客,他则把重心放在公司雇员身上,做到“员工第一”。他认为,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板,在市场观念上自然应该是“顾客第一”;但“攘外必先安内”,在经营管理上,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有机会和那些大企业的CEO聊天。问他们最后悔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大部分都会说“如果再走一次人生,我绝不会投入那么多时间在公司,我要和家人在一起。”在美国的时候,我注意到,美国的CEO几乎99%都是家庭破裂的。为什么?一旦他坐上这个位置,就等于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回家他的孩子都怕他,以为是陌生人。  相似文献   

18.
<正>在深圳市龙鹏工业区内,有一家地处偏僻、装修简单,饭菜并无多少独到之处的餐厅。在不知情的人们眼里,这样的餐厅肯定赔钱。然而,在这个不足万人,拥有中、高档餐厅近百家的工业区里,这家餐厅的生意却出奇地好,那只有100多平方米的餐厅前堂总是挤满了人,端盘了的服务员只好一边吆喝.一边侧着身子在人缝里穿梭……这家餐厅的老板究竟用了什么高招,吸引了这么多的顾客呢  相似文献   

19.
莫被“最后一个”迷惑一位平时很少逛市场的女教师,在服装摊上选中了一件上衣。卖主说“最后一件”了。尽管女教师买了件掉扣子、又有污点的“最后一件”,付钱的瞬间她仍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最后一件”让她赶上了。可是,当她逛完这条街又辗转回来时,看到卖三的摊上又挂出了一模一样的“最后一件”,女教师后悔不已。一些顾客往往有购买“最后一件”的欲望,“最后一件”商品对买主最具吸引力。所以有些卖主正是利用这一点率顾客。不要跟“抢购风”走“随群趋众”心理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在一些厂场、街口、商场门口常有成群的人围着一…  相似文献   

20.
顾客也能“创造”么?有这么一个故事:国外某企业的一名推销员,到一个全部是土著人居住的海岛去推销鞋子,但他很快就失望而归。原来这个岛上的人从来不穿鞋,不知道鞋为何物。而另外一名推销员得知后却自告奋勇前去推销,他先教如何穿鞋,然后再卖鞋,他成功了。这就是“创造”顾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