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大连城市经济史的分期 近代大连城市经济史,就是指人口、工业、商业及市郊农业在大连及与大连相关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分期的目的,就是要体现出大连城市经济在酝酿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近代江南地区曾出现过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民族工业资本。既有资本在数千万元(银元,下同)的大资本地有许多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中等资本;更有数万元以下的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小型工厂等数量极为庞大的小资本。对于这些不同规模的资本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多强调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压迫、排斥与吞并的一面。但中小资本同样对大资本构成竞争、倾轧、甚至操纵、吞并的威胁;从产权关系来看,大资本与中小资本之间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社会化角度来看,大资本与中小资本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在业务上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本文拟就上述…  相似文献   

3.
北京西郊玉泉山、卢师山及其西部山区,习惯上统称西山。这里峰峦错落,林木葱浓,风景秀丽,是北京寺庙和权贵坟莹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达官阔老、少爷小姐进香拜佛、游山避暑的重要处所。也许由于这一个原因,1929年国民党政府调整行政区划时,它比原来同属于宛平县的东南平原地区更早地划归当时的北平市管辖。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到“文化革命”结束之前,特定的价值取向曾经使对中国农村经济史问题的研究成为史学、经济学理论的热点之一。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的目光纷纷离开农村,农村经济问题被空前地冷落。时至今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历史学界并未因此恢复对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的热情。然而,国外学者并不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依然在他们的视野之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白凯(Kathnyn Bennhandt)的《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厦门大学林枫博士翻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相似文献   

5.
杜杰 《魅力中国》2011,(2):342-342
当前,由于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存在体制和经济两方面的缺陷,使得民间金融普遍存在。本文针对体制内及体制外的民间金融探析,试图去提出如何更好地引导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资金流向,如何把农村民间金融纳入到契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以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爱群 《乡镇经济》2008,24(6):120-122
文章从实际出发,描述了目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从内生金融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间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文章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金融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动脉。金融应当脱去其华丽的外套,"走入寻常百姓家"。农村合作金融需要有效的组织载体以便降低服务成本和交  相似文献   

8.
杨凌  蔡璐 《特区经济》2012,(9):161-163
农村民间金融现象的形成是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上的固有缺陷造成的。回首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民间金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看到其具有的相对优势和合理性的同时,隐藏的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风险正逐渐向显性化的趋势发展。因此该如何合理引导民间金融资本的流向是一个我们必须考量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通过对原因的剖析,来找到合理引导农村民间金融资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林毅夫 《上海改革》2003,(10):27-31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金融改革应该注重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而中小金融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这一改革措施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发展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许诺认为越发达的国家的金融制度安排就是越好的观点;必须放弃认为越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就是越好的看法;只有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和回乡创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民工走南闯北,凭借自身努力,历经磨练,积累了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务工能人”,正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领路人”的角色投入到了建设家乡的热潮中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广等作用,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与中国的和平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格 《亚太经济》2000,(2):33-36
港、澳相继回归之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历史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祖国大陆倡导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就是实现这一历史目标的现实而又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逆城市化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有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休闲化的乡村经济将会促使"休闲乡村"的产生。本文通过分析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及休闲经济的积极作用、借鉴国外发展乡村经济的成功经验,依据国情,对我国西南地区打造"休闲乡村"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本现代化视角下的苏南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田桂 《特区经济》2009,240(1):46-4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南的"三农"问题开始呈现出新的转型特点,城市与农村距离拉近,但城乡居民在收入及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存在着非均衡性的特征。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总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于城乡一体的发展要求,探索城乡一体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开创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促进苏南整体优势的不断增强,对于苏南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层次与劳动力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工业发轫后,江南成为国内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无锡、常州等地发展成繁荣的工业中心,这些中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吸引江南本地农村人口急剧向这些城市移动。江南本地人口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很容易寻找到具有一定技术成份的工作、管理工作和其它报酬相对较高的工作。江南地区城市中的体力工作及农村中的许多农业工作,则吸引了大批苏北等地的劳动力。随着苏北及内地其它地区的开发,以上海为中心的智力劳动者和技术工人又大量向外围层层扩散,成为苏北及内地的技术骨干,对内地经济的发展,贡献尤大。  相似文献   

15.
一、制度性因素 彭慕兰对世界经济史上产生“大分流”的原因和机制的探讨,主要从生态环境和地理因素来分析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道路,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的制度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地理决定论倾向。  相似文献   

16.
在西南地方史研究中,明代的商屯常为人们提及,但却无明确的事实依据。该地区究竟有无商屯存在?本文通过对明代北方地区商屯的产生及特点、开中法在西南地区的施行和当时有关条件的比较研究,对此得出否定性结论,并就西南地区“商屯说”的产生由来作出了判断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瑞艳 《特区经济》2011,(1):143-145
当代中国经济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经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这一科学创举主要表现在:对市场、商品、计划等经济要素进行客观的中性化界定,并解除其被人为强加的意识形态羁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经济腾飞中,进一步强调经济发展的质——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幸福资源的广泛社会辐射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咨询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业态和服务方式。文章运用《工程造价咨询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数据对我国现代咨询业的发展规模、重点业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代咨询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商务咨询的市场始终是最大的,占据整个咨询营业额60%的份额,其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我国对咨询服务的最大需求来自于企业和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amil Brahmans have been very well represented in the educated professions, especially law and administration, medicine, engineering and nowada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is partly a continuation of the Brahmans' role as literate service people, owing to their traditions of education, learning and literacy, but the range of professions shows that any direct continuity is more apparent than real. Genealogical data are particularly used as evidence about changing patterns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migration. Caste traditionalism was not a determining constraint, for Tamil Brahmans were predominant in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as well as law and administration in the colonial period, even though medicine is ritually polluting and engineering resembles low-status artisans' work. Crucially though, as modern, English-language, credential-based professions that are wellpaid and prestigious, law,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were and are all deemed eminently suitable for Tamil Brahmans, who typically regard their professional success as a sign of their caste superiority in the modern world. In reality, though, it is mainly a product of how their old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ir economic capital in land were transformed as they seized new educational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by flexibly deploying their traditional, inherited skills and advant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