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仕伟 《农家之友》2005,(12S):50-50
1、牵引犁的调整 在水平面内要使犁的耕宽稳定,不重耕、不漏耕,应使牵引线通过阻力中心。若出现“吃生”“吃熟”现象,可通过改变主拉杆在横拉杆上的左右位置来调整。在垂直面内,要使犁的耕深稳定一致,同样要使牵引线通过阻力中心。  相似文献   

2.
1、牵引犁的调整。在水平面内要使犁的耕宽稳定,不重耕、不漏耕,应使牵引线通过阻力中心。若出现“吃生”“吃熟”现象,可通过改变主拉杆在横拉杆上的左右位置来调整。在垂直面内,要使犁的耕深稳定一致,同样要使牵引线通过阻力中心。如果前后犁耕深不一致,可通过改变横拉杆在犁架弯梁上的安装位置来调整。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垦”1957年第3期刊载的“双轮双铧犁改为机引四铧犁的一些体会”一文,使我们感到很大的兴趣。为了共同探讨这项工作,特将山东省改装比较适合的一种式样介绍于下:改装的四铧犁是用两台双轮双铧犁并成的(如附图)。将两台犁的牵引装置和第二台犁(按前后分)的沟轮、沟轮轴和调节轴承丝母组合部分拆去,用新增加的水平拉杆、直拉杆和加强梁将两台犁连结在一起,再装上牵引用的主副拉杆。为了增加犁的强度,防止在工作中变形,在前轴上加设横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中国耕犁在唐代改革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大的进步。出现了牛轭、绳索、耕盘相连的牛套;犁辕减短,并且减化了装置,使耕犁变得轻便实用,牛套与耕犁之间出现了连接装置一一挂钩,犁铧与犁壁不但进步很大,而且种类也增多了,出现用于开垦荒地的“(?)刀”,提高了耕垦效率。明清时期,耕犁进一步发展犁壁增大,犁铧缩小,加大了翻土能力。出现了方便,灵活的S形挂钩和双钩耕犁。  相似文献   

5.
由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撰写的《耒耜经》,是我国最早专门记述农具的作品,全篇分量不大,加序文在内,总共有63字,全篇文章除对“爬”、“砺择”、“碡”三种农具略作了一些介绍外,十分详细地记载了唐代的重要农具———犁。犁,作为重要的耕垦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已有它的雏形,西汉武帝时期,“治粟都尉”赵过,曾组织一批能工巧匠,对犁作过较大改进。到了唐代,随着全国耕地大幅度开垦需要,更有曲辕犁的创制和应用,它标志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曲辕犁是由原来直辕犁演变改进而成的,因为这种犁首先在长江下游得到推广和应用,所以又常被人们称为“江东犁…  相似文献   

6.
延长土地承包期不仅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问题,要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认为,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十个关系。一、大稳定同小调整的关系“大稳定”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稳定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责任制。保持这一基本制度的长期稳定,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核心内容;二是指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使绝大多数农户原有的承包土地继续保持稳定,不能将原来的承包地打乱重新发包,更不能随意打破原生产队土地所有权的界限,在全村范围内重新发包。“小调整”则是在稳定的前提下,对因人口、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变化较大、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可进行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犁的主要特征作为中国传统农法基础的中国犁,是世界六个有代表性的传统犁型中之一,又被称做框型犁①。它至迟到了汉代(公元纪元前后)就已趋于定型②。在框型犁的许多特点中,这里想着重叙述的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点: 第一,中国犁在操作时犁身是可以摆动的,即具有摇动性的摇动犁。而其余的五个却都是固定犁,这就是说相当于车辕的犁辕,中国犁不是和牵引它的役畜直接连结;辕短前弯而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中旬,我站试制生铁犁尖成功,首批生产了210多个,解决了夏耕犁尖供应问题。我们自己翻砂的生铁犁尖,是依照进口犁尖规格,每个重9.5市斤,很好使,这些犁尖规格统一,坚硬耐磨。三铧犁的生铁犁尖每付可以耕500多亩地(耕深20公分),翻伐很平整,生铁犁尖容易制造,能及时保证生产需要。原料不缺,成本很低。按三铧犁计算,每亩平均犁尖成本为0.014元,较过去用钢犁尖每亩降低0.073元。  相似文献   

9.
西江农场机械厂制造的刀式挖木薯机,是在五铧犁机架前部固定两个小铧、一个犁,在第三个铧犁部位安上一把长1.3米,宽2公寸,厚13毫米的铁制刀状破土器,它由两个犁柱固定,犁柱前面安两根拉杆,后面安两根支杆,破土器中间加上一个弧形的松土器,犁的第五铧将翻土板除去,就成了挖木薯机。  相似文献   

10.
在850农场的开荒工作中有两个困难,第一是沼泽地多,陷车、陷犁问题严重。自机车用木头进行加宽链轨的改装后,陷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可是陷犁的问题仍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机车效力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第二个困难是五铧犁不够。针对以上困难,场党委除重视了排水工作和机车的改装外,并采取了一项新措施,号召各机耕队出主意想办法,用中型机车牵引双轮一铧犁开荒。经过半月来的实际摸索,试验情况很好。三分场在6月下旬以来,已利用 DT413型拖拉机牵引四台双轮一铧犁,在沼泽地上或雨后湿地开荒80多公顷。方法是用钢筋牵引,横距离与五铧犁同,前后距离比五铧犁大,以后犁铲犁不到扶前犁的人的脚为  相似文献   

11.
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退耕农户“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关键是要做好粮食的兑现工作。农民有了饭吃,才能够去种好树、奔致富。因此,粮食供应已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第一要务。通过两年多的具体摸索和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们共勉:一、统一认识是前提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的公益事业,在短期内不可能产生很大的效益。从目前情况看,个别地方对此政策有情绪,他们从短期看问题,认为目前退耕面积越大,农业税减收越多,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个别部门认为,随着退耕面积的逐渐扩大,工作量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
再论中国古代的垄作耕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 中国的垄作耕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大约创始于西周,初步发展于春秋战国,大发展于秦汉至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时代达到成熟阶段,(二) 并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它在防旱抗涝、用养结合、通风透光、加厚耕层等方面,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它在垄作技术上积累的丰富经验,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三)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耕作方法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条件。因此,垄作耕法只能作为整个耕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地加以运用。从东北地区来看,逐步建立一个深松、翻耕、耙茬、免耕相结合,垄作与平作相结合的完整的耕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四) 中国固有的垄作耕法,由于耕具和动力的限制,还存在着耕作层浅和犁底层硬的问题。在加大动力、改革工具的条件下,采用以“间隔深松”为特征的垄作深松耕法是改革固有垄作耕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长期以来,湟中县机械化耕地主要以小型拖拉机机耕和畜耕为主,耕深一直维持在12~16cm之间,达不到20cm以上的农艺要求,而且常年的浅耕致使耕地形成坚实的犁底层,使耕体层变薄。加上农户为获高产,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力连年下降水份流失,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蓄水保墒能力减弱,作物抗倒伏能力差,草荒严重,病、虫、草害蔓延。不仅加重了田间管理,而且造成人力、财力  相似文献   

14.
台湾四十年的土地立法(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赵晓耕加速实施“农地重划”所谓“农地重划”,就是在台湾当局的安排下,农民之间通过互换耕地,把愿意合作机耕的农户不规则或零散的小块土地联成一片,或者把准备机耕的农田地界弄直。“重划”的重点是那些不适于农事耕...  相似文献   

15.
曲丽虹 《农家之友》2005,(12S):51-51
由普兰店农机制造厂厂长王维权发明和生产的第四代万能犁——维全牌1ID-115型小型农用机动犁,是获国家专利的农机新产品。该机适用于翻地、平地、起垄、中耕、锄草、起茬子、起花生、起土豆,还可以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培土作业。配上相应机具能完成打药、抽水等作业。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耦犁”几种解释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耦犁”就是犁在发展成熟过程中到达耦犁阶段时的名称,是西汉中期赵过“便巧”革新后的产物,包括用于整地松土的无壁耦和用于开沟拥土的壁耦;并运用力学原理与出土实物相互印证,表明耦犁法不需要二牛三人操作,二牛合犋,一驾驭即可完成。  相似文献   

17.
一种单履带行走、操作简便、体积小、重量轻的微型农耕机在四川研制成功 ,开发单位并于日前与菲律宾签订意向性协议 ,这意味着该产品成功跨入国际市场据介绍 ,由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四川中兆实业公司开发的“力霸”微型农耕机解决了耕深、稳定性、直线行驶、重量等传统耕作机所存在的四大问题 ,不仅适用于平原、丘陵、山地多种土壤进行犁、旋耕和喷灌作业 ,而且更适用于小块旱地间种和套种地间穿行耕作 ,被权威人士称为“世界农业耕作机设计制作的一次革命”。另悉 ,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作为这种微耕机的国外全权销售机构 ,已启动其海外所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金堂县农村工作部门把信访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把倾听民声、争好民困作为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通过建立制度、规范行为、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等措施 ,对信访工作常抓不懈 ,一抓到底 ,抓出了成效。2 0 0 1年受理农民信访 4 1件 ,16 8人次 ,98%的信访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 ,大多数群众满意 ,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金堂县是个农业大县 ,全县信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要使农村稳定 ,使基层干部集中精力引导农民搞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村经济 ,搞好农村信访接待、给群众较为满意的答复 ,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刘升 《农村经济》2024,(2):114-12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粮食库存是调节丰歉,平衡余缺,保障供给,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粮改多次出现失误,特别是1996年再次大幅度提高粮价,人为造成粮食购销倒挂之后,社会粮食迅速向国库汇集,随着粮价持续下跌,存粮不断陈化贬值,粮企亏损日增,一时间,“粮多为患”成了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的一大心病。于是,许多地方把“丢掉粮食包袱”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唯一途径。特别是“入世”之后,“没有粮吃不用怕,有钱可从国外买”,“储粮不如存钱”,“零库存、零风险”等各种思潮,加之“即使一年不种粮,国库粮食足可吃上多少时间”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