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梧州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被定位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梧州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应仅仅局限于发挥区位、政策等传统优势和手段,更应该综合自身和珠三角地区两方面因素考虑,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形成其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避免陷入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2.
梧州市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声  雷飞 《特区经济》2009,242(3):211-213
在我国正面临新的结构调整的环境下,产业转移将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区域经济协作中的主要内容。梧州市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交汇处,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十分明显。文章分析了梧州市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探讨了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对策,以期提升梧州市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集聚下的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产业集聚来考察安徽应该将哪些产业作为承接的重中之重。研究分四部分进行。首先是本文的前言。主要阐述了研究意义及思路,并回顾了有关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二者关系的文献。其次是理论分析部分。提出要将发展产业集聚作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探讨了产业转移在集聚效应下的动力机制。接着是实证分析部分。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的静态和动态指标,对安徽和长三角地区39个行业代码为两位数的工业门类的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定,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对安徽和长三角地区各个产业的集聚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并以此为依据得出安徽的可承接产业。最后总结了全文。  相似文献   

4.
张鑫 《特区经济》2009,(6):263-265
我国正发生产业区域梯度转移,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转移的作用,并指出当前中西部地区违背产业集聚规律导致产业承接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最后提出如何利用产业集聚,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集聚政策加快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发挥自身地理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聚是其必然选择。本文以承接台资产业集聚为例,通过分析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资产业的必要性与现状,构建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财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在支持新疆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的对口援疆以来,新疆承接产业转移呈现承接资金增长较快、承接区域扩大、民间资本日趋活跃以及政府主导作用增强等特征;由于目前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间接金融支持和政府金融政策支持两方面,使得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呈现选择性支持、金融政策与承接产业转移匹配性较低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选择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园区金融支持模式,并设立适合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机制,以便有效地发挥金融支持新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和台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及花卉产业升级,存在产业转移的必要。湛江具有承接花卉产业转移的优越条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湛江承接花卉产业转移的对策是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建立制度及政策支持、开展人才与技术培训、建立信息及网络支持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转移承接园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转移承接园对环境影响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承接园的发展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持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意义和途径。最后,基于珠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背景,根据承接园区域产业发展特征、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发展走势,提出了以产业调整升级为主线,加速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实现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园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当前我国正在加快的东西部产业转移实践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为背景,从承接产业转移着手来探讨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承接产业转移对青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利用产业转移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青海要坚持“绿色承接”,走生态、环保、创新、集聚、整合之路,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和层次,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关系的角度,阐述要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须在现有产业和各种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来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1.
从新型工业化的视角来看,产业竞争力可解构为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技术及创新能力、对资金、人才等的聚集能力等三种能力的综合。河南省产业竞争力现状和不足的原因是三次产业的资源配置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规模经济优势等。新型工业化通过资源的高效节约使用、信息化、产业融合等方式对产业竞争力构建有积极作用和影响。河南省需要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实证研究表明,苏南、苏中、苏北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潜力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区位的优劣、区域发展战略、人才集聚能力不同。各地区应发挥其比较优势,在经济体制、产业政策、人才培养、文化融资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无锡高新区“530”企业的引进数量、注册数量及分布、项目产业分布、运行、生产销售、领军人才和员工、领军人才住房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的调研发现,“530”企业虽然在推进无锡人才特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无锡高新区的人才特区建设:不断加大招才引智的工作力度;优化人才引进环境,提升人才引进的软实力;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胡顺义 《科技和产业》2020,20(7):99-103
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系统化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中山可以从助推龙头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推动多方合作,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人才体系建设,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多层次人才资源等层面进行优化,全面完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蒙丹 《特区经济》2007,221(6):119-120
大量农村轻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使现代农业的建设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建立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对此,我们应该站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上来看待两者的关系,通过积极引导外出青年回乡创业和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发展来实现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6.
东莞目前的产业结构升级面临诸多困难,如GDP较大但GNP较小、主导产业空心化、资本悖论以及人才困境等,在未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中,东莞市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将企业集群上升到战略高度、逐步迈向第三产业主导、培育创新环境、制定强有力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凉山州钒钛钢铁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现状,明确实施核心产业、平台支撑、资源能源保障、辅助配套设施等四大体系联动建设的发展思路。围绕凉山州钒钛钢铁产业发展中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提出选择产业园区承载主导产业链条式发展的综合循环利用型模式,并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建设。最后从园区重点企业的引进以及基础设施保障措施、技术保障措施、产业政策保障措施、财税政策保障措施、土地政策保障措施、环保保障措施、人才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园区建设瓶颈并提出建议,总结了凉山州钒钛钢铁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韩翔  陈云萍 《特区经济》2007,219(4):218-219
21世纪,物流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而我国的工业企业物流发展非常滞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工业企业物流人才开发的落后。因此,进行我国工业企业物流人才开发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工业企业现代物流理念薄弱、基层物流操作人才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全面缺乏,提出了重视普及物流理念、完善在职培训机制、别具一格引进人才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系统创新与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型人才聚集是科技型人才流动的产物,它既可能出现1 1>2的积极作用(经济性效应),也可能出现组织冲突,增加内耗,产生1 1<2的消极作用(不经济性效应).系统创新是实现科技型人才聚集经济性效应产生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应从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系统的内外部创新因素(制度创新、一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以促使科技型人才聚集经济性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相似文献   

20.
张红 《特区经济》2013,(1):121-123
本文分析了对口支援框架下产业重构的背景及意义;从自我恢复与外界援助、产业园区集群模式、企业主体与政府支持模式等角度总结了对口支援框架下产业重构的主要模式;分析了对口支援下灾后产业重构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