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执业以来,笔者接触了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也曾在不同的案件中分别代理过劳资双方对簿公堂。在代理过程中,笔者深感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这一原意为提高劳动争议解决效率的法律制度,在实践中却往往成为一些居心不良的用人单位逃避其法律责任的有力武器,更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劳动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大障碍。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提出了关于改进相关规定,更全面有效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点意见。同时,更希望 相似文献
2.
周蓓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3):111-112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长短事关劳动者正当权益能否得到有力保护,但是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仅为60日,该时效明显偏短,它既不能达到有力保护劳动者正当权益的目的,也不利于构筑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适当延长我国劳动仲裁时效,以便更好的实现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步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劳动争议日趋多样化,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而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其弊端日益显现.本文从劳动仲裁的行质,财产保全,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等问题为视角,着重分析我国目前劳动争议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劳动仲裁时效的立法及法律解释存在不同的提法,导致对劳动仲裁时效的理解较为混乱,从而影响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本文认为,完善劳动仲裁时效制度应考虑设立时效制度的意义、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劳动争议解决体制等因素。建议劳动仲裁时效制度沿用民法的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5.
刘畅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87-90
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未对劳动仲裁与诉讼之间的程序衔接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得人民法院和劳动仲裁委员会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上相互脱节,衔接不到位,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重新构建劳动争议先裁后审的争端解决方式,赋予法院对仲裁的监督权,以完善劳动争议解决程序。 相似文献
6.
劳动仲裁是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法定程序,是劳动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这在司法实践中已暴露不少问题,本文就这二者关系及其协调做简单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7.
仲裁是劳动争议解决的基本途径之一。通过对劳动争议仲裁组织、仲裁管辖权制度以及仲裁回避制度的问题分析,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对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9.
徐树理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1,9(4):61-62
随着企业改组、转制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劳动争议不断增多。不少读者和职工希望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本期我们特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仲裁处处长、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成员徐树理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政策解答。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对以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做出重大改革和创新,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纠纷数量的不断攀升,这部新法也并非完美无缺,需要继续审视劳动争议仲裁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许文温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1):83-85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劳动法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劳动者,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正当干预。正确认识劳动法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劳动法的实施,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人权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贝宇聪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6):47-50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企业在劳动争议中是否处于主动地位取决于程序的合法性。企业应完善信息渠道,提高员工对规章制度的知晓度。 相似文献
13.
新《劳动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6):7-10
本文通过对新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在立法、实施上的缺陷,包括对用人单位存在立法歧视、对劳动法律监督主体规定不清、对女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不完善等四方面的剖析,参照国外成功的范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思路,希望能够对弥补新《劳动法》的缺陷有所帮助,对新《劳动法》对劳动法律关系的调整更加科学、系统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程淑荣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17-19
《劳动合同法》坚持了《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框架,并进行了全面规范和完善,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叶常林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价值决定中的生产条件实质上不过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转化形式。作为必要的劳动时间规定的转化形式,生产条件一方面以社会标准形式重新确认它自身包含的过去劳动的社会必要性;另一方面,它依社会必要水平重新规定应归入总量的过去劳动的必要量,从而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体确定。作为过去劳动必要性质的再现,生产条件在它自身的移位中获得了社会标准确定,它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个层次有机联系的纽带,这种联系赋予两个层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统一的规定和总体确定的形式,商品价值量就是由这种总体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草案)》是我国第一部对劳动合同制度进行规范的法律草案,它在对《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合同规范进行调整、补充及完善的基础上,确立了若干新规则,这些新规则将不可避免对企业带来影响与冲击.该文以《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二章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规定为基点,从劳动合同订立的要求、试用期条款使用、竞业限制规定、违约金条款、劳务派遣用工等方面来简要分析《劳动合同法(草案)》新规则对企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家宇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48-51
工会职能即工会的职责与功能。当前我国工会的职能定位不清、主次不分,主要原因是工会不独立。加强工会的独立性,凸显工会维权的核心职能,深化工会内部法治化治理,赋予工会起诉权和罢工权,构建多元的工会组织,是加强工会职能的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18.
经济理论表明长期雇佣是维持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条件.在长期雇佣条件下雇佣双方通常会理性地选择对双方都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报酬后置的支付模式,但考虑到这种支付模式是双方的隐性协议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雇佣双方力量悬殊的现实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用人单位单方面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而<劳动合同法>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出台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尤其是资深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张文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3):96-98
劳动是社会文明的动力,是创造财富的初始源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克服好逸恶劳、片面、孤立和静止的劳动观念,树立热爱、平等、协作和发展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让劳动光荣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0.
杜旭宇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6(6):3-5
劳动理论构成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前提和重点就是创新劳动理论。只有根据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对现代劳动的新变化及其特点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深刻认识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原因、意义,也才能找到创新劳动价值论的理想切入点,形成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