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侦查阶段,整个侦查活动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刑事侦察部门进行一系列的专门调查活动.收集一定的证据,揭露犯罪并查获犯罪嫌疑人;当证据的收集达到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而且可能会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即将其逮捕,案件就进入第二十阶段,由顶审部门对案件做全面的审查——对已经掌握的证据材料进行全面的枝查.进一步收巢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重、罪轻的各种证据,查明犯罪事实,  相似文献   

2.
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是重要的侦查方法,但目的性过强的讯问很容易产生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不正当行为。尽管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有着禁止性的规定,但由于客观破案的压力,主观思想的放松,我国侦查讯问程序在立法和司法中都存在较严重问题,全面归纳和分析这些问题对我们在即将进行的刑事诉讼再修改中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要的铺垫意义。  相似文献   

3.
博弈论是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将其经典模型“囚徒困境”与侦查讯问进行类比,可以建立讯问中警察与犯罪嫌疑人的博弈模型。在我国,警察和犯罪嫌疑人博弈遭到破解的主要原因是警察的合法讯问和非法讯问策略、犯罪嫌疑人的坦白和抗拒策略均存在严重的效用倒置,这也是导致警察选择非法讯问,而犯罪嫌疑人选择抗拒策略的主要原因。为倒正警察和犯罪嫌疑人策略的效用,必须建立非法口供排除规则、明确口供合法性的证明责任、完善非法讯问法律责任体系、消除认定事实对口供的依赖、提高强制措施的适用标准等。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制度是当夸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普遍肯定的一项刑事诉讼基本制度。其主要作用在于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求得刑事诉讼结构的平衡.本文对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吸纳沉默权制度之可行性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刑讯逼供现象之本源及其控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优先的刑事诉讼法目的配置体系为刑讯逼供现象提供了本源,立法上对非法自白证据采用规则的回避为刑讯逼供提供了存在的价值。因此,笔认为,要控制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必须抑制其本源,否定其价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应当从立法上调整刑事诉讼目的体系配置,兼顾安全和自由,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和肯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另一方面是确立非法自白证据的排除性规则。  相似文献   

6.
刑事摹拟画像是在刑事案件侦查中,为了发现缉查犯罪嫌疑人以及案件有关人员,通过调查访问受害人和目击证人等有关人员,根据他们的记忆描述,依据逆向追溯的逻辑方式,通过绘画的方法,再现犯罪嫌疑人及与案件有关人员的体貌特征的侦查过程。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实验心理研究和刑案画像实践,总结归纳出六种调动目击者记忆的追忆方法;三种再现目击原形的摹拟绘制表现方法;多种画像固定使用方法及三种辨认使用方法。(亦称:ST刑案摹拟画像技法。)  相似文献   

7.
正为保障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依法惩处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侦查、起诉、审判实践,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近日联合出台《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认真组织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8.
信息集纳     
信息集纳成都市交管局公开处理交通肇事者4月20日,成都市交警支队在该市公安大礼堂召开大会,对25名违章肇事驾驶员进行了公开处理,并以此拉开了“交通安全宣传周”序幕。公开处理大会上,逮捕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4名,刑事拘留9名,治安拘留处罚12名。犯罪嫌疑...  相似文献   

9.
对刑讯逼供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几个新的视角分析了刑讯逼供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刑讯逼供是审问式诉讼的必然结果,也是特定角色之间——案件直接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间固有的矛盾体现。提出控制刑讯逼供须尽旱确定无罪推定原则、证据排除规则,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持沉默的权利;改革我国的公安人事制度,改变现有的侦控完全分离的模式,加强对侦查工作的执法监督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证据的内容通过特定的形式来表现,没有无形式的证据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证据形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均对证据的形式种类作了明确的规定,所规定的特定形式是证据客观性在形式上的表现,不是由人们任意创造、改变或消灭的,人们只能发现和承认它。诉讼证据的概念在学理上的表述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及其有关问题,并且形成了特定形式的一切真实的事实。”《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学理所表述的证据概念较《刑事诉讼法》表述的概念增加了以下两…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预审制度正处于整改阶段,本文对中外预审制度做了比较,认为我国把讯问犯罪嫌疑人和审查核实证据称为“预审”是不科学的。同时也认为刑事诉讼法对预审的规定有逻辑上的错误,应予修改。并对今后的立法和整改提出三点意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障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诸多的理论研究显示出各界对侦查讯问工作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本文以侦查讯问工作的制度性问题为切入点,考察了刑事诉讼对侦查讯问的价值定位,以及现行的诉讼证明模式和侦查政策等制度性问题对侦查讯问工作带来的实质性影响,并从这些制度性问题的内在基础出发,阐述了侦查讯问制度改革应当注意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诱惑侦查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侦查走私犯罪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我国也在不同程度地适用这一有效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其效能的充分发挥,也极易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鉴此,本文分析了走私犯罪案件运用诱惑侦查的条件,提出了走私犯罪案件诱惑侦查中诱饵的设计方案,以及走私犯罪案件诱惑侦查的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对我国当前的缉私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管理》2005,(8):43-43
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对当事人构成犯罪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应当待人民法院判决其构成犯罪后,再作出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决定。我们在处理一起死亡交通事故中,当事人负主要责任,人民检察院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犯罪情节轻微的规定,决定对当事人不起诉,我们还可作出吊销其驾驶证的处罚决定吗?  相似文献   

15.
侦查策略从本质上而言是侦查主体为达到一定的侦查目标在实施侦查行为的过程中对侦查对象采取的灵活有效的方法。我国侦查策略中蕴含的灵活有效的方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有着广泛的渊源,其主要的理论来源包括三个方面,即军事策略思想、侦查实践经验及科学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正在运作之中,侦查程序成为此次修改的重中之重,但焦点大多聚集在羁押及其司法审查、如何遏制刑讯逼供等方面,这些当然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法律的修改与制定,绝不能离开它的本土环境去运作。中国是一个无论在地理环境上还是人口素质与数量以及国家结构与体制上都很特殊的国家,而这些恰恰是法律实现的社会基础。侦查模式的重新构建,要高于现实,但绝不可脱离现实。  相似文献   

17.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适应其第十二条的规定.取消了免予起诉制度,即取消了人民检察院的定罪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同时.为协调免予起诉取消后的各方面矛盾,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将原免予起诉的适用对象纳人不起诉的范围。对于修改后的不起诉制度,学术界一片赞同,认为唯此才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无罪推定”的原则。本文拟就此谈几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高警督信箱     
对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交通事故当事人还可吊销其驾驶证吗?问: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对当事人构成犯罪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应当待人民法院判决其构成犯罪后,再作出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决定。我们在处理一起死亡交通事故中,当事人负主要责任,人民检察院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犯罪情节轻微的规定,决定对当事人不起诉,我们还可作出吊销其驾驶证的处罚决定吗?答: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当事人不起诉的,不需经人民法院判决,就不能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以当事…  相似文献   

19.
事故     
正问:近日,我同事开车撞死一名行人,交警认定我同事负事故全部责任。请问我同事是否有牢狱之灾?答:不一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  相似文献   

20.
针对《铁路法》、《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规范在解决铁路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侵权责任法》的施行,对铁路运输中旅客伤亡纠纷,主要是第三人侵权致旅客伤亡和承运人侵权致旅客伤亡,以及路外伤亡处理的法律适用进行探讨,提出在适用法律中应当立足我国实际,同时体现对新法及相关法律的尊重,进而体现法律的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