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中国177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1)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资管新规的实施有助于减缓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2)同业业务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主要通过降低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渠道来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3)区分同业业务类型的渠道检验表明,相对于新兴同业业务渠道,传统同业业务渠道的中介效应占比更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更易通过传统同业业务渠道来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为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监管效率及防控流动性创造维度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外部竞争效应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端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但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没有显著影响。金融科技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增加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其数字化程度提高则会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2)金融科技发展通过经营效率和风险承担等渠道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即金融科技发展通过降低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以及抑制银行总体违约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资本短缺风险承担,从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负向影响。(3)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大型银行或高数字化银行均会增加流动性创造,但高市场化地区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受到更加明显的抑制。本文为在新时期正确把握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关系,进一步稳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1997-2015年中国186家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银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即银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对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都会产生影响.采用四种货币政策度量指标、两种银行流动性创造度量指标和两种银行风险承担度量指标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以上结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和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都会受到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影响,即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会有所减弱,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也会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9—2019年中国194家商业银行数据,考察银行竞争对风险承担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银行竞争会直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且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竞争-脆弱"区域;另一方面,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银行竞争可以通过改变流动性水平间接作用于银行的风险承担,即流动性发挥非线性的部分中介作用,采用多种检验方法均可证实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流动性的中介作用对于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贷款质量高的银行更为显著,且在经济增速较快时期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监管部门衡量银行业竞争程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发挥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07年第1季度-2020年第2季度我国3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考察了在数字金融发展视角下经济政策波动如何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结果表明,经济政策波动上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且主要体现在对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但会促进银行表外流动性创造。基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经济政策波动上升主要是通过银行降低资本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违约风险承担,从而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对于反映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的移动服务、研发能力、软件应用和公司治理等水平较高的银行,经济政策波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有所降低。但是对于处在反映数字金融服务总体水平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地区的银行,经济政策波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刘孟儒  沈若萌 《金融研究》2022,503(5):57-75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理论模型,研究了结售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机制,并采用结售汇报表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银行会将外汇流入创造的流动性用于投放较高风险的贷款,导致净结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有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型银行受影响程度高于中小银行。本文结论意味着,当考虑结售汇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剧时,有必要出台更多结构性政策,补足外汇流入减少带来的货币缺口,优化存款市场结构,稳定金融机构流动性预期,以缓冲外需冲击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激励银行服务重心进一步下沉,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信贷支持,完成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以2009—2018年互联网金融对中国30家典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倒U形分布,即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通过抢占市场份额,加剧了行业竞争,抢占了商业银行利润,进而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成本;但随着商业银行对互联网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合、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以及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成本下降。(2)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风险承担反应具有异质性:在宏观层面,大型国有银行拥有庞大的资产规模和政策保障,对其冲击反应较为滞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缺乏上述优势,对其冲击反映较为敏感,但股份制银行后期风险承担显著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因主要服务于乡村建设,受其影响较为有限。在微观层面,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与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较低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较高的小规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中国银行异地市场准入管制放松政策的特定背景,利用银行管制放松所带来的城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地域扩张与数量扩张所形成的银行竞争,选取我国89家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竞争显著降低了流动性创造,并且主要通过挤压利润以及减少信贷供给渠道来减少流动性创造;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存在异质性影响,在非上市银行、高杠杆银行以及处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的银行中,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竞争对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银行贷款发放来实现,并且银行竞争对表外流动性创造同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5~2019年230家中国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探究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能够显著提高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2)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影响流动性创造水平的传导机制发现,收入多元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意愿的方式推高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3)相较于中小型银行、中西部地区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收入多元化对大型银行、东部地区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效果更为显著;(4)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弱化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为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在维持传统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非利息业务的快速发展,提升自身的收入多元化水平,进而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管理层应充分重视不同银行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银行异地市场准入管制放松政策的特定背景,利用银行管制放松所带来的城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地域扩张与数量扩张所形成的银行竞争,选取我国89家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竞争显著降低了流动性创造,并且主要通过挤压利润以及减少信贷供给渠道来减少流动性创造;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存在异质性影响,在非上市银行、高杠杆银行以及处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的银行中,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竞争对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银行贷款发放来实现,并且银行竞争对表外流动性创造同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2008~2013年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存款竞争与银行风险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没有限制存款竞争,价格和非价格引起的存款竞争有可能会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但有助于刺激银行改善流动性。存款市场约束通过数量渠道约束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行为,通过价格渠道约束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会提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变化会对存款市场竞争产生显著的影响,银行提高流动性的行为及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会加剧存款市场竞争,中国银行业的存款竞争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是银行"发起—分销"模式下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研究表明,对于单个银行而言,"发起—分销"模式并未起到控制和降低风险的作用,只是通过增加扣减比例的方式来对冲风险,而抵押贷款证券则面临未来价格可能更大幅度的下跌,风险仍潜藏在银行间市场;对于银行间市场而言,部分银行的流动性不足会抑制整个市场所提供的流动性,尤其是当抵押贷款证券的市场价格低于银行最初预期的平均收益水平时,那些经营稳健的银行也会受到金融传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金融脱媒-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相似文献   

14.
市场竞争、资本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运用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6~2009年的数据,研究了市场竞争下资本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先,资本与风险行为之间存在弱负相关关系,且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不对称。其次,产权属性和产权结构对银行风险行为无显著影响,其要害在于: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工农中建化"现象。再者,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行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且它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系数大于资本约束。也即,伴随着国有银行制度改革的推进,多元化产权竞争格局逐渐形成,一方面银行业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家声誉的不可退出性,使得中国银行业在完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默许下,内生出风险承担偏向。  相似文献   

15.
市场竞争对于金融稳定是一把“双刃剑”,监管部门为维持银行业稳定需要考虑竞争政策的平衡性问题。充足的流动性创造有助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而过剩或缺乏流动性均会迫使银行业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本文使用2003-2017年我国176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分支机构和引力模型的银行竞争指标,来识别市场竞争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对银行资产端流动性创造的正向影响较大,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较小,对资产负债表表外流动性创造没有影响。同时,受到正向影响的主体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对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则没有影响或具有负向影响。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处在危机时期、经济繁荣时期或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银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均会创造更多流动性。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市场竞争通过刺激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扩大流动性信贷等中介机制促进了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不仅丰富了银行竞争策略的经济效果分析,也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唐鹏 《金融论坛》2015,(3):15-25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建立破产风险指数和不良贷款风险等两个冲击模型分析市场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2006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在波动中不断降低,于2010年发生"拐点效应",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承担开始下降;银行市场结构对破产概率和不良贷款等风险承担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中国银行业风险承担会因市场集中度增加而上升,因竞争性势力增加而减小。进一步强化银行业的竞争氛围应有利于降低风险承担;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减少经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非正常冲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考察银行贷款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构建贷款加权竞争矩阵,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探讨银行竞争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银行贷款网络中心性最高的为国有银行,其次为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并且整体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各银行节点的联系非常密切,同时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位于核心区域的银行为全部国有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第二,资产规模和净利差对贷款竞争网络存在正向影响,并且相同类型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更小;第三,竞争网络对银行的效率和银行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对银行信用风险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43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涵盖表外业务的测度指标时,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分别为0.413、0.567和0.452。(2)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创造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并主要由城市商业银行推动,表现出"金融脆弱挤出效应";两者关系显著依赖于风险水平,且风险水平越高的银行抵消"金融脆弱挤出效应"的能力越强。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银行的异质性实行差别资本监管,以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又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体系。随着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日益严重,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它加剧了信贷市场过度竞争,加大了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导致银行经营效益受损,甚至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合理改变银行经营策略,降低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风险,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一、贷款流动化是转移银行风险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处置贷款资产的方式有两种:其一,将其保留在资产结构中,直至最终清偿;其二,将其转让出去,提前收回本息,从而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如能将劣质贷款转让出去,既有利于增强流动性、转移了风险,又增强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两种方式中,采用前者较为普遍。当前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高、风险贷款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必须采用更有效措施,增强银行贷款资产的流动性,以化解和转移风险。利用贷款证券化增强贷款的流动性,转移银行风险,其操作是:银行将部分缺乏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