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在中国化中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利的象征。中国人民相信,在喜庆的日子里舞龙,能趋吉避凶,带来吉祥与好运。今天,舞龙已发展成为集武术、鼓乐、戏曲与艺术于一身的化艺术,并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陈博 《魅力中国》2010,(29):117-117
彝族少女成人礼——“换裙”仪式中包含诸多彝族社会传统和文化意涵,本文通过“换裙”仪式研究,分析其中的彝族传统文化观念,并对其社会功能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庞进 《西部大开发》2009,(12):106-107
舞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融传承文化、聚合族众、表达祈愿、娱乐生活、强健身体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以舞蹈者手持龙形道具或以人体组合模仿龙的形态而得名,是龙的精神的形象化和动态化。舞龙从殷商时代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的最鲜明、、最具动感的族群标志、文化符号和精神表征。本文以创造学总结的“新异替变、加减化合、文明积淀”三大规律为依据,对舞龙的产生、发展、品种、风格、现状、功能、意义等,做了考察和分析,肯定和赞赏“舞龙进大学”,呼吁并建议舞龙进入中、小学。提出在推广舞龙活动中,要坚持滤汰、福生、守德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秋千 《中国西部》2007,(1):66-67
在大山深处居住着一支神秘的民族彝族俐侎,整个族群只有26000多人,大部分聚居在临沧市永德县境内,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长期居住在高山的俐侎人,性格温婉含蓄,造就了其独具魅力的特色,他们至今仍然保留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着保存完整的俐侎人歌舞、祭祀、服装、饮食等传统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5.
赵彦品 《魅力中国》2010,(26):262-263
彝族丧葬习俗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的祖先崇拜思想集中体现了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彝族丧葬仪式把彝族的丧葬习俗鲜活地表现出来,丧葬类的宗教典籍则对丧葬习俗作了大量的记录和描述。本文拟从丧葬仪式和丧葬经籍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彝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的祖先崇拜观念。  相似文献   

6.
秋千 《中国西部》2007,(1):64-65
彝族是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类。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即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构成了彝族人民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在大凉山腹心地美姑,为了世代纪念天界的额比祖孙的功绩,至今彝族毕摩举行招魂仪式时,还用三根顶端削成斜面的木签代表额比祖孙的神位插在神座中。  相似文献   

7.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振兴乡村经济和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鉴于此,应用体育人类学的方法论,借助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探寻慕善村花腰彝女子舞龙文化品牌的形成与发展繁荣,及其对少数民传统体育发展的经验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神圣与世俗之间的通约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不竭内源动力,草根味道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模式是发展少数民传统体育的新型化路径探索,民间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协作是发展少数民传统体育的保障机制,对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赵璞 《魅力中国》2014,(20):121-122
彝族服饰是彝族生活的写照,历经长期的演变,逐渐体现了它的社会功能,彝族服饰具备了不同支系外传识别功能、职业标识功能、地位识别功能、年龄识别功能、婚否识别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彝族的毕摩社会阶层性的变迁,毕摩历史渊源久远,是彝族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从社会的统治阶级逐渐变为辅政者,随后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趋于平民化。本文认为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各民族的血缘关系淡化,导致了以祭师生涯为主的彝族毕摩走向了平民化。  相似文献   

11.
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相似文献   

12.
正龙是中华民族的崇拜物。舞龙,在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但像贵州省台江县苗家人那样疯狂地舞龙却是绝无仅有的。这个绝无仅有,主要体现在嘘龙一事上。台江人称为舞龙嘘花,于每年元宵节期间举行。台江苗族舞龙嘘花,其实就是往舞动的龙身上嘘放烟花。它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民俗表演活动,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中国舞龙文化中最奇特、最惊险、最刺激的一种。台江元宵  相似文献   

13.
火把节是大小凉山彝族人的“狂欢节”,也是阿哥阿妹男欢女爱的“情人节”。火把节是凉山火文化的演化,址彝族人情感、追求,审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除了火把节、选美节、牧羊节、尝新节等10多个别具风情的节日外,最盛大的要数彝族年,彝语称“库什”,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彝族年一般在秋收后的彝历兔月(农历10月)内由当地懂历法的长者或毕摩推算、选择而定。按传统彝历, 选择猴日和虎日最佳,忌猪日和龙日。  相似文献   

15.
梁朝智 《魅力中国》2013,(16):127-127,129
舞蹈艺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技艺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彝族舞蹈《阿妹戚托》是彝族的特有传统文化,具有表演者的群体性和年龄性、性别性等特点。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学生中进行训练,不仅能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其想象力,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训练优雅仪表体态,增强弦子们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性律,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还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李春兰  陈骞 《魅力中国》2014,(11):100-101
彝族敬老道德有本民族的特点,在文化交流和政府引导、培育下,又不断发生变化。彝族固有的一些传统民俗正在消亡,对两个彝族村寨敬老进行道德渊源及现状的比较,不仅能明晰当地彝族的敬老意识,而且对各民族村寨文化建设能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资料、专家访问、调查问卷等方法研究宜春市月亮文化节"火龙追月"活动对宜春市舞龙运动发展的影响,从实际出发,分析利弊,为宜春市月亮文化"火龙追月"活动与宜春市舞龙运动更加完美的整合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56年民主改革完成以前,彝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充斥了彝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等级内婚”、“同族内婚”、“姑舅表亲先婚、姨表亲不婚”、“转房婚”和家庭“父权制”等一系列婚姻家庭制度,以及彝族婚姻的缔结和解除程序,都对凉山彝族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当这种影响作用于婚姻家庭司法实践,我国司法应当坚持合法性原则,同时还应当兼顾彝族固有的婚姻家庭习惯法。  相似文献   

19.
山苏人基本处于狩猎时代的生产力水平1966年以前,云南彝族山苏人的生产生活主要靠打猎和烧炭,还未进入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  相似文献   

20.
“朵乐荷”选美是凉山彝族火把节的高潮。进入“朵乐荷”选美场的都是刚换下童裙的少女。这些按照彝家规矩,庄重地换过裙、盘了头、戴了耳环的十五、六岁的姑娘,有资格竞选“火把姑娘”的同时,也可以公开谈情说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