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能够对其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依据2014—2018年四川省、泸州市以及川南城市群的生产总值和产业产值,对泸州市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且超过四川省以及川南城市群的平均水平,但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第一产业竞争优势偏弱,对生产总值贡献偏低;第二产业虽然占比较大,但是竞争力偏弱;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对于川南城市群还有上升的空间。所以泸州市应把第一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并且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果。与此同时,泸州市还要全方位融入成渝经济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着力打造助力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新兴动力源。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方式与战略选择。近年来,东北地区城市群依托空间分布形态优势、交通区位联结优势和核心城市的引领与示范优势积极推动社会发展要素的空间流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地区城市群相比,在城市群区域协同治理、功能定位、要素配置、产业合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为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赋能。为此,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应因地制宜发挥域内优势,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构建多层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协同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城市群一体化管理,共同推动东北地区城市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空间主体,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主体形态和核心战略。环渤海城市群人口密度大、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强,是我国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重要区域,集聚了我国多个国家战略地区,承担着引领国家产业升级和空间转型的历史重任。文章着眼环渤海空间一体化发展,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以全球化视野审视环渤海城市群的优势与不足,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目标、战略与格局,促进环渤海地区在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过程中成长为新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受空间相互作用、产业转移、聚集机制等理论的支持和规律的支配,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分散孤立发展、极化、扩散及完善四个阶段。城市群发展的态势是通过强化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和联系,提高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根据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非均衡的特征,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特点是不同区域应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是不同发展水平的都市圈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的空间交互与叠加的经济区域。城市群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功能及创新等方面,城市群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产业布局、空间异质性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引入空间权重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对资本积累的依赖程度较高,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较弱,创新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基于空间和产业的多维价值链,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城市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升级效果不明显。中原城市群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在发展中应体现柔性化、层次化、多样化和多核化的发展理念和推进措施,各城市内部形成"中心+组团"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开放协同和功能完备的城市体系,加速推动空间效应的形成和提升,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定位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文献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分布结构、城市产业分工与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是城市群建设的3个重要维度,这3个维度的发展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集聚效应、外部性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从而对城市群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必须着力抓好这3个维度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持续的制度创新,优化大湾区城市群规模分布结构,推动不同城市之间形成高效的产业分工关系,并实现城市群公共产品的协调供给。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川南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次城市群之一:但依然还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从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入手,通过定量、定性以及时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了川南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甫一青 《中国西部》2012,(19):76-81
旅游业是无烟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消耗少,投资效益高,在拉动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要求,旅游产业要把握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把宜宾与川南城市群打造成为国家级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9.
要素禀赋、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现代产业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我国城市层面数据对现代产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和规律进行了考察,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导致现代产业发展空间差异的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产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东部沿海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成为我国现代产业的高度聚集区,中西部地区现代产业发展水平则相对滞后;我国现代产业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一个城市的高端要素丰裕程度,城市的储蓄水平、城市等级和环境状况等也对现代产业的空间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城市的资源丰裕度、开放程度在空间滞后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几无影响;要素禀赋和溢出效应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我国现代产业的空间分布不均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是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智慧城市融合到城市群中,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打造智慧城市群,为解决城市群的不平衡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阐述了城市群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城市群的内涵,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契合城市群建设,城市群建设带动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梳理了近三年国内外文献以及国内外智慧城市群建设的典型实践,提出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群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基于长江下游城市群三生功能体系,分析城市群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特性,研究发现:长江下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差异显著,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递减趋势明显,低值区域整体成片分布,空间呈现东高西低形态;长江下游城市群生产功能差距明显缩小,生活功能总体水平显著上升,核心城市生态功能拥有比较优势;长江下游城市群内生产功能联系更加紧密,生活功能联系显著增强,生态环境重视度逐渐提升。据此,从产业互补与集聚、宜居宜业环境、生态功能区域联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长江下游城市群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跨国投资的增加,使若干全球生产活动和信息节点的都市区发展成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使城市的中枢作用更加突出和显著了.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城市群的推动作用,我国中原地区应根据实际拟定自己的区域整合规划.中原城市群生产要素集中,科技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显著.必须加强区域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与城市群空间发展、产业分工与布局的整合,以及区域内外产业关联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李林 《开发研究》2020,(1):47-53
都市圈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的重要空间战略,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成渝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过程中,必须推动成渝两大都市圈由"背向"发展转向"相向"发展,经济合作逐步取代区域竞争成为"主旋律",区域市场逐步由"散乱"走向统一。新时代,为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应当以国际化现代城市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创新体系协同和交通网络体系连接贯通为重点,打造成渝两大现代化都市圈,引领成渝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相似文献   

14.
李锐 《特区经济》2014,(1):180-181
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出现的一种独特地域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关中城市群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本文试图结合位序—等级规模、分布分形等分形理论,深入分析当前关中城市群的空间形态,并提出关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从增强西安核心带动作用、完善城市规模等级、推动小城镇体系建设、构建城市群网络等四方面,进一步增强关中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在对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及其与城镇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产业集聚的驱动、产业扩散的驱动、区域网络化组织发展的驱动、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驱动、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驱动、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驱动等六个因素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以国内外典型城市群为案例,对其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笔者认识到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城市化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的差异,不但国内外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存在差异,而且每一个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是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与产业集群,它是城市群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城市群正是通过这些产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来影响和控制周边地区发展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是城市群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在不断增强城市群竞争力和巩固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的融合与互补,形成区域产业链、产业圈.提升整个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生产和消费中心,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集中地,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发展对于持续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范围有限,多数地区仍处于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外,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除了要重视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更要重视城市,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把握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要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布局、政府管理等方面着手,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核心功能区.  相似文献   

18.
芮宏 《杭州研究》2010,(1):145-151
本文考察了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面临的产业分工冲突问题,揭示了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产业链分工的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的协调思路。在区域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推进形成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是消除和缓解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发展恶性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赵祥 《南方经济》2016,35(10):109-120
作者利用动态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发现:在2001-2013年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经济互动显著增强,但其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形成了正向的产业结构效应,除了广州和深圳以外,各市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弥补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劣势。珠三角城市群内多数城市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城市群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待深化。基于上述发现的政策建议是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构建错位发展、高效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李后强 《中国西部》2010,(12):26-31
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打造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加快建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