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中国经济信息》2003,(22):11-11
第一,从政策上讲,从我们国家鼓励外商投资进入.这个总的政策是保持平稳的,特别是我们鼓励外商投资,采用先进的技术,投入到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中去,这种政策我们始终不会变.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外商投资,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有些外商担心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实行国民待遇了,是否这些优惠政策都需要取消,外国投资者肯定得考虑这些成本.但是我这里跟大家明确讲我们国家吸收外商投资政策总体保持稳定.目前大家也没有看到我们要把这些优惠政策都要取消,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投资都有这样那样不同程度优惠政策,我们吸收外商投资远没有到饱和状态,今后经济发展继续需要开放,继续需要吸收外商投资.鼓励外商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我们不断将采取一些具体鼓励性政策.  相似文献   

2.
政策直通车     
《开放潮》2001,(9)
外商投资西部享受十大优惠政策 本刊讯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子彬日前在中国西部开发商机与政策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演讲,会上他说,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水利建设、交通建设、能源建设、通信和市政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等10个方面。为了鼓励外商投资进入西部地区,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外商投资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项目,可享受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的优惠政策。 ─—对外商投资企…  相似文献   

3.
保税区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一)卓德勇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作为中国开放度最大的区域,享有广泛的优惠政策,不仅享有浦东新区外商投资企业所享有的优惠政策,还享有国家赋予保税区的特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均有法定文件予以颁布,为进人该区域的企业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证。一...  相似文献   

4.
《上海经济》2006,(8):74-74
商务部正酝酿对外资并购进行限制。据悉,由商务部牵头修订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可望于年底前正式出台,该规定将对龙头企业的并购以及比例规定等方面进行完善。“中国政府对于未来外资政策的调整其实是非常慎重的。目前看来,中国继续吸收外商投资的政策不会改变。”北京WTO事务中心研究员国际法学博士武长海表示,政府将对某些政策领域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利用外资工作中的政策误区及消除国家外汇管理局山东分局王富全,刘忠民,井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外经贸部统计,到一九大三年底,我国共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多万家,协议外资金额达21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达600...  相似文献   

6.
刘权 《特区经济》2001,(12):45-48
一、我国对外资、侨资的优惠与限制并存的法规政策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逐步形成了外商投资企业法律体系,它为创造良好稳定的投资环境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保障,促进了外商投资的迅速发展。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在吸引华人、……  相似文献   

7.
为了紧紧抓住跨国投资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难得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商务部近期发布的《关于2007年全国吸收外商投资工作指导性意见》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拟在未来几天通过一项似乎并不再那么重要的企业税提案,从而象征性地结束实行近30年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 外资参股企业和近60个经济特区的企业,目前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税,不足本土企业33%纳税税率的一半。  相似文献   

9.
王中美 《开放导报》2005,(2):80-84,95
外资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不应盲目推崇外资在短期内对有限区域经济的提升效应。外资优惠措施的使用并不符合国际的总体趋向,也无益于国家经济整体的长远的发展,另外,它也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考量依据。利润导向的外资流向,因为优惠政策所造成的错误信号,而产生了低效率的布局结果,并不利于国家长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际社会更多地认同优惠措施的经济扭曲作用,和推崇外资软环境建设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及时转变策略,选择更为科学、稳定、先进的外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提升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目标。外资企业的进入,对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既可以产生技术溢出也可能导致技术挤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的外资政策。本文以苏南地区为例,指出目前外资政策在推动苏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本土企业发展受到抑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富民与强区不相适应、经济高速增长难以持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调整外资政策,逐步取消一般性的外资优惠政策,实行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改变外资企业普遍优惠制的政策,实行基于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差别化优惠政策;从单纯的政策优惠转向营造完善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利用外资的同时迅速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韩国政府对待国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及其影响复旦大学张纪康(一)从1962年韩国开放门户和大力发展经济开始,韩国政府就从本国的国情和充分发展民族经济的考虑,一直对来自于海外的外商投资实施严格的门户管制政策,数十年来,政府始终充当着忠于职守的"门卫"(gst...  相似文献   

12.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取消了沿袭30年的外商投资企业原执行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就优惠政策取消后的税务处理问题做出了规定。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13.
<正> 自1979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吸收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就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企业的状况、经营管理及权益保障等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史志 《乡镇经济》1999,(5):27-28,13
引进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截至1997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0.48万家,合同外资金额5211.64亿美元。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已开业14.6万家,就业人数1750多万人。我国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证券投资等其他形式的外资也达到一定规模,累计达1400多亿美元。大力引进外资对加速我国经济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大规模引进外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重视。第一,引进外资结构不合理随着开放度的加大,各地利用外…  相似文献   

15.
李楠 《乡镇经济》2010,1(1):44-48
在可持续发展阶段,不同于以往的控制、主导作用,政府相机发挥作用的功能应以政府指导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领域,政府指导作用的有效性表现在:用优惠政策的整体布局形成外商投资动力、保证国内企业得到有利的技术外溢条件、创造国内企业规模扩大和提高竞争力的条件。政府应通过激励和约束,指导外商直接投资实现整体协调、投资方向高度化、现代化、投资形式多样化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对利用外资往往采取鼓励和限制结合的基本政策,一方面,这些国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注意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政策、立法手段对外资进行多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定为25%,《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将于2008年8月1日开始施行,这一系列大的举措使中国关于外资优惠政策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标志着中国外资政策开始了又一轮新的调整。外资政策的调整是否意味着中国吸引外资政策的转变?是否会减少外资的流入。  相似文献   

18.
陈磊 《特区经济》1998,(10):30-31
<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收和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来投资接受国,也是发展中国家接受外来投资最多的国家。截止到1997年8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96900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044.15亿美元。大规模的利用外资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对于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引进外资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外商投资企业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我国与柬埔寨王国外商投资法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异同及其原因,可以加深对柬埔寨王国外商投资法的了解,避免和减少我国企业在柬埔寨投资的风险,改进和完善两国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促进两国吸收外国投资和在投资领域的国际合作,最终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20.
<正> 越南为了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在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制订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1987年12月,越南政府颁布了《外国在越南投资法》.该法对外国投资者异常慷慨,外国公司的资金可以占合资企业的30-90%,当局许诺不搞国有化,但合同期限不得超过20年,税率为15-25%,优先工业的税率还可降低,外商被赋予管理这些企业的自由.1992年12月,越南国会又制定了新的外商投资条例.其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