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国刑法学者对于被害人承诺的主体条件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在关于承诺能力的判断上更是见仁见智。对刑法中的利益进行承诺必须严格遵守刑法的规定,而不应参照民法。有权做出放弃利益承诺的应该是法益主体本身,除为了保护被害人更大的利益外,原则上应否定代为承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迟静 《黑河学刊》2008,(6):95-96
动机错误是否影响被害人承诺的有效性应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确定。即使是单纯的动机错误,也可能使被害人的承诺归于无效。判断动机错误是否影响被害人承诺的效力,应取决于该承诺是否缘于被害人的真实意思。  相似文献   

3.
杨英 《魅力中国》2011,(8):132-132
被害人承诺是指被害人同意他人对自己的权益实施侵害的行为。本文从一段电影故事情节出发,结合现实生活的中的实际案例,来论证帮助自杀行为的认定及其与被害人承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作为的杀人、安乐死和帮助自杀行为的区分。  相似文献   

4.
徐颖 《魅力中国》2014,(23):303-303
一、概述 “得到承诺的行为不违法”,这是罗马法关于被害人承诺的规定,意思是如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了某种侵害行为,而这种行为及其结果是得到被害人许可的,对被害人而言就不产生侵害的问题。关于被害人承诺制度,我国刑法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一样作为一种正当化事由来适用。被害人承诺就是刑法中的一块试金石,能探测出公民自由权的广度与深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权主义刑法的勃兴己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基于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国家必然会认可和支持公民在一定的权利范围内享有自决权。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被害人承诺制度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在社会法律生活中的运转,可以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形成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考虑到我国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必须要考察其在我国的刑事立法以及司法活动中的价值,赋予其法律上的意义,以实现建构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被害人是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其对于自身遭受的损害结果大都持反对态度,但不排除在有的案件中损害结果是被害人所积极追求的,这就涉及到对于被害人承诺的损害结果是否可以阻却行为违法性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者争议颇大。但既然是权利,则权利人有积极行使、消极行使,甚至放弃的自由,因此被害人承诺应当阻却违法性。  相似文献   

6.
刑法中的生命权承诺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静 《黑河学刊》2008,(5):105-106
当今世界各国刑法都普遍否认了生命权承诺的有效性。但生命权为什么不能承诺,刑法理论界给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要从被害人承诺的原理出发,对生命权的归属主体以及否认生命权承诺有效性的根据进行新的探讨,期望能够对解决与生命权承诺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WTO辞典     
《西部大开发》2002,(6):46-47
各国市场的开放承诺 每个国家都列入了一份服务部门以及这些服务部门活动的具体承诺清单。这些承诺保证准入清单列入部门的市场而且,这些承诺还对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限制作了清楚的说明,例如,如果某个政府承诺允许外国银行在其国内市场营业,这就是一项市场准入承诺,如果这个政府规定了它将公布的许可证数量,这就是一项市场限制。  相似文献   

8.
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特别承诺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 (1)市场准入。每一成员方应给予任何其他成员方的服务与服务提供者不低于按其特别承诺表中同意与规定的期限、限制与条件所享有的待遇。除承诺表中另有规定外,对已作出承诺的服务部门,成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是指人身、财产、民主权利或者其他权力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其地位与其他刑事诉讼参与人有所不同.我国刑事诉讼立法明确承认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当事人地位,但从司法实践看,被害人的这种当事人地位和权利因种种原因还受到较大限制,使得被害人不能充分有效的参与刑事诉讼.本文在具体分析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不足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刑事诉讼被害人在起诉阶段中的诉讼参与权、完善被害人之诉讼代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的改善措施,以期提高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加强对被害人的刑事诉讼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刑法学理论研究中,危险接受通常被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被害人自己支配实害结果的发生,被害人参与到了被告人的危险行为中;另外一种就是被告人的行为支配实害结果的发生,属于合意行为。因此,在刑法学理论研究中,规范的保护范围、被害人承诺以及被害人自我答责都不属于危险接受的理论。在被害人参与的危险事件中,被害人支配着实害结果的发生不属于任何犯罪构成要件,可见被害人参与的行为所造成的时还结果不成立成犯罪。在基于被害人意志的场合下,被告人支配实害结果的发生,不具备阻却犯罪事由,具有犯罪成立的可能。现就刑法学中的危险接受理论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有关刑法危险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