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井底之蛙     
《轴承工业》2007,(12):36-36
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它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每天都在欢快地歌唱。 有一天,一只鸟儿飞到这里,便停下来在井边歇歇脚。青蛙主动打招呼说:“喂,你好,你从哪里来啊?”  相似文献   

2.
故事之一:你是全力以赴还是尽力而为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追赶兔子时,兔子不见了.猎人骂猎狗"没用",猎狗回答:"我尽力而为了呀!" 兔子带伤跑回洞里,同伴问它:"你受了伤,怎么跑得过猎狗?"受伤的兔子回答:"它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地跑就没命了!" 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管它呢,我们已尽力而为了".事实上,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身处这个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年代. 常常问问自己,要做尽力而为的猎狗,还是全力以赴的兔子?  相似文献   

3.
管理沙龙     
三只小青蛙与牛奶桶有个牧人将刚挤的一桶鲜奶放在墙下,墙上有三只小青蛙打闹时不小心全部掉进了奶桶里。就这样,三只小青蛙游也游不动,跳也跳不起来。第一只青蛙说:"难怪早上眼皮就在跳,好端端掉进牛奶里,我的命好苦啊!"然后它就漂在牛奶  相似文献   

4.
陈捷  谷学禹 《董事会》2014,(9):26-28
正选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就要坚持走下去。即使当前吃点亏也不要紧,不能说哪里挣钱就赶紧扑过去,因为一只兔子分神,分散自己的精力。我们已经在做很大的事了,小兔子对我来说不算什么1993年,29岁的袁明离开老家江西,到深圳这片他心中的热土创业。当时,内地还没有人才市场,而深圳已经为有梦想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  相似文献   

5.
一只狐狸看见野狼卧在草上磨牙,便劝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你何必那么用劲  相似文献   

6.
杨思卓 《董事会》2010,(6):88-89
中国企业界有这样一套说法挺时髦:一流的企业家只管人不管事,二流的企业家既管人又管事,三流的企业家管事不管人。说的挺顺溜,可是你仔细一推敲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你能说一流的企业家只需管好人就妥,连战略大方向这样的事也不用管了吗?既然如此,那还要老板干嘛,一个人力资源部不就结了?  相似文献   

7.
叶波 《工业会计》2007,(6):72-74
正如前文中所提示的,在匆匆入市之前,你可曾真正深入研究过股市?又是否真的明白,为什么要买手中的这只股票?它为什么能让你挣到钱?如果你的回答是“否”,那就是在做纯粹的投机、或者说赌博,而不是投资;很有可能如那位陷入地狱的股民一般,像卢梭说的那样,死于无知。投资,才是股市给你收益的理由,因为它用你的钱为社会创造财富,并返给你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人在边缘     
“假如我们不能使自己越来越好,那么情况就会变 得越来越糟”。 一段时间以来这句话蹦在我脑子里,我把它记录 下来,夹在笔记本里。笔记本里另外还夹有一页前些 日子我从《湖南日报》上剪下来的宣传画,画面是一只 青蛙,鼓瞪着迷蒙的双眼。附言大意是:科学家曾做过 一项实验,将一只青蛙投向热水锅里,青蛙马上跳离 了热水锅;又将青蛙投入冷水锅,逐渐加热,青蛙在锅 中舒服地游戈着,最后水沸了,青蛙已无力跳出…… 我的气力亦在一点点消耗着。不好意思地讲,我便 如这只蛙,生无鸿鹄之志,数得着的梦想,便是藏匿田 园,伴清风朗月…  相似文献   

9.
不管领导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必须凭借完善的管理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而领导者不良的管理行为则是企业的最大致命伤。对此,必须加以防范。 一忌:拒绝承担个人责任。 一是领导者推卸责任就无法取得成功。要使企业有效地运转,管理部门必须负起责任。如果你对部下的表现不满意,请不要责怪部下,因为错误就在于你自己身上;如果你对企业经营不满意,请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要只是埋怨市场环境不好。越是推卸责任、逃避责任,就越有可能失败。要管好企业,就必须把部下带好,而部下只跟他们所敬重的人走。赢得部下敬重的一个办法是,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是领导者要有胆量说“我不懂”。敢于承担责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是,承认自己并非什么都懂,精明的领导在部下提出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往往这样回答:“你提的问题很重要,我们一块去请教那几位这方面的专家。”这不但对部下的工作给予了指导,而且还对部下表示了鼓励和赞赏。 二忌:事必躬亲,不分轻重。 管理并不意味着当领导的本人拼命干。领导者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提高使用时间的质量?你干出了哪些成绩?你带领部下实现了多少预定的目标?你是否把部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没有把他们...  相似文献   

10.
《玩具世界》2006,(8):54-54
一只由瑞典小伙子丹尼尔创造的Flash青蛙在过去的一年是网络上和音乐界的大红人,创造者原本是希望能用电子音乐模仿发动机的声音,却很偶然地创作出了现在我们听到的青蛙歌喉——抑扬顿挫的“DingDing”声,而本来只是通过网友互相介绍被人所知的青蛙却让唱片公司捡到了宝,去年“疯狂青蛙”仅凭手机铃声下载就在英国大赚4000万英镑。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佛祖释迦牟尼问他的弟子:“给你一滴水,你怎么才能不让它挥发掉?”那位弟子思考了一下回答说:“我把它投到大江大海中,它就不会很快挥发掉了。”释迦牟尼满意地点了点头。在自然界,一滴水是微不足道,也是不起眼的,但是这一滴滴水聚集到一起,就会汹涌澎湃,形成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2.
“哎呀,现在你什么都不要问了,楼经理肯定没有时间回答你。”记者给上海强生公交公司楼先生打电话的时候,办公室内的背景声音一片混乱,很长时间之后,一位办公室的其他工作人员才这样答复记者。楼先生是强生公交公司的一名经理,但是,经理如此方寸大乱,连接电话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实在让记者吃惊不小。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强生公交上下急成一团呢?“油啊,就是油的问题!”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涨价之后的第二天开始,我们的司机就反映说加油站不给加油了。比如我们要加500元钱的油,但是,加油站一次只给加200多(元钱)的油,我们的司机都急了。”  相似文献   

13.
马爽 《现代班组》2011,(2):40-41
一相老锵;不客套。直接给题——“3050”你怕谁? 给力2011:“3050”你怕谁?什么东东?我只知道“80后”。我们这些“80后”,最怕没房子、没票子、没车子、没娘子、没位置!  相似文献   

14.
可能有很多人听过煮青蛙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将一只青蛙放在大锅里,加水后用小火慢慢地加热。青蛙虽然约略地可以感觉外界温度的慢慢变化,却因惰性与没有立即必要的动力往外跳,最后被开水煮熟而不自知。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的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企业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谁是最后一只青蛙?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铁的成功,引进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在引进之初,中国铁路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你买了一张图纸,就叫引进技术了吗?就能引进技术能力了吗?不一定的。市场换技术,真的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不要太相信它。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美国曾有一个闻名于世的实验,那就是康乃尔大学所做的“油中蛙”与“水中蛙”的实验。实验人员在一只铁锅里注入多半锅油,等油烧沸后,把一只蛙丢了进去。这只蛙在生死关头竟然迅猛地跃出使它即将葬身的滚滚油锅。过了一会儿,实验人员又在同样大的一只铁锅中,放进同等的冷水,再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入。在冷水中,这只青蛙悠然自得地“畅游”。实验人员悄悄用炭火给水慢慢加温,青蛙依然“畅游”。当水温升到青蛙难以忍受的程度时,它想再次逃出,但在温水中已麻痹的神经和松软的肌肉,再也不能使它创造“奇迹”了。 同一…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经济领域.“价格战”似乎是贬义词、所谓“价格战有损于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一说,最具代表性。然而由于市场萎缩造成开工不足的和限产压库就不损害国家和企业利益吗? 有言道.商场就是战场.少不了打拼.少不了格斗。价格大战不是你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的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大战来了,你想躲也躲不了。就拿彩电价格战为例.几个厂家联手组成“马其诺防线”,想以“价格联盟”阻止价格大战。结果呢?信誓旦旦.那边价格放水各行其是。“马其诺防线”一下冲开几个大缺口。事实表明.纸糊的防线是无法抵挡…  相似文献   

18.
青蛙实验     
《轴承工业》2007,(10):32-32
19世纪末,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在那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里,青蛙用尽全力,一下就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滚烫的油锅,跳到锅外的地面上,安全逃生!  相似文献   

19.
张明佳 《现代班组》2011,(12):44-45
“刘哥,整啥呢?啊,弄文件呢,问我?整个科室又剩下老哥我一个人独守空房了,不过也好。喝喝茶水,听听音乐,看看报纸,乐得逍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哈哈……你说那帮人不知道一天天的瞎忙活儿些啥?现在估量是搞实验去了,我们领导就是那么一说,看把他们给乐的,兴奋点忒低……”  相似文献   

20.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在百贷商店购买一个服装品牌的衬衣,比方说每件的价格是300多块,可能它的成本只有50块左右。你肯定会问,为什么他们会赚这么多钱——90%的毛利?而在同一时间,我们跟国内几家做衬衫的比较大的公司,还有他们的渠道谈过,在这么高的毛利率下,他们到底赚多少钱?答案是基本上都不赚钱。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毛利率那么高,整个行业最后赚钱的人却很少。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于渠道的效率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